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回眸者的低語
來源: | 作者:沙 爽  時間: 2019-12-03
——有關萬琦和他的《低吟區(qū)》
   
   
  多年以后,我仍會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我平生第一次踏進遼寧文學院。推開教務處虛掩的門,我脫口而出:“呀!萬琦。”
  ——年輕的時候,我們難得有時間檢討自己的冒失。但是或許,正是這唐突的開場白奠定了漫長的友誼。必須承認,有些人是這樣的:他們生來就沒有指點江山的野心,也無意于好為人師。他們溫暖、平和、真切、自給自足,并不需要憑借他人的仰望來確認自我和價值。
  而事實是,我熟悉萬琦和他的文字,比我見到他本人提前了二十年——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就曾郵購過一本他的《萬琦情詩選》。某次朋友們在一起吃飯,我對萬琦透露了這個秘密,并隨口背出了他當年寫給我的贈言:“沙爽詩友,惠存雅正!”有人的記憶力好到這個分上,讓他當場目瞪口呆。
  后來新浪博客普及,有事沒事,我習慣去那個叫“每天萬琦”的博客里看看,就像去親戚家里串門一樣自然而然。再之后他告訴我,他出版了一本隨筆集《低吟區(qū)》。快遞公司很快把新書送到我的手里,我翻開,恍惚又迎面撞上親戚家里的書櫥、沙發(fā)和電視——書中收錄的相當一部分,我已經(jīng)在他的博客里讀過了。
  詩人林雪為這本書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萬琦平和不變,細致更精,做功課一樣認真地傳授著善良。爐火純青般的內(nèi)斂,不著痕跡的張揚,還有相處中給朋友們帶來的恰好的禮節(jié)、恰好的分寸、恰好的距離、恰好的兼顧,同樣可以直達本質(zhì)的語言。功利并無太多累掛。”
  ——多么貼切。這正是多年以來,我所熟悉的萬琦。率性,溫和,優(yōu)雅而坦然。對于權勢、財富和名利,這些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的東西,萬琦始終保持著恰到好處的疏離感。在書中,他這樣坦率地剖白自己的心境:“我知道前途對于我而言,確實是一個盲區(qū),是一個讓我尷尬的結局。我不在意別人怎么輕視我的存在,或者身份不夠顯赫。有人十分在意官場上的事,給人排排號,找找位置。我不屑一顧,我蔑視有這樣想法的人。”堅持著這樣的價值判斷,但是偶爾,他會跳到自己的對面審視自己的表情:“那些可以鄙視的人和事,常常在你身邊炫耀其虛榮的輝煌……那些充滿黑夜的東西,你怎么可以讓它們在白天晾曬。后來,你才明白你是一個高于他們之上的人,你從心里蔑視他們,那些表面化的表現(xiàn),只是你的一步棋而已。”
  看到這里,不禁會心莞爾。人生如棋,人世如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是戲子。但戲子和戲子也分出若干個層次——知道自己僅僅在某些時候需要友情客串,到了落幕時分,便又真切地做回自己。
  和我一樣,很多朋友都是在文學院學習期間開始認識和熟悉萬琦的。他在教務處主任的位置上工作多年,每年迎送前往文學院進修的文學追夢者(其中不乏回爐深造的老學員)。他是無微不至的班主任:安排課程,解決食宿,調(diào)解糾紛,逐一回答學員們有關周遭環(huán)境和沈陽交通的各種古怪提問……如此繁忙而瑣碎,他卻樂在其中。他永遠的好脾氣讓人驚訝。學期結束,眾人星散回家,留下他在那里獨享人去樓空的悵然和寂靜。“文學院安安靜靜的,像一個無欲無求的孩子,坐在西瓦窯……我在辦公室,一個姿勢能保持一天,何時練就的功夫,已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信仰在我的天上日夜照耀,明示著我每一天的出行,言談舉止,接人待物,萬變不離其宗,信守承諾,愛人及被愛。”
  這個以“潛在的基督徒”自居的人,在最平常的日子里,也篤信生命中陪伴有神靈的閃耀。如果我猜得沒錯,正是源于這樣的信仰,他堅持每天安靜地坐下來,寫下這樣的一些文字。他想讓自己在深思中檢點過往、冥想未來。他沒有辦法改變他人和世界的行止,他只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接近人性中的至善和完美。“一個具有高貴氣質(zhì)的人,首先應該是安于寂寞的人,不奢侈、不跋扈、不狂妄。其次,應該具有善良的心地,憐憫的目光,富于同情的給予。”“耀眼的事物,不一定有光輝。仰望的人,不一定比俯瞰的人更高尚。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虛情假意的微笑。經(jīng)常懺悔的人,必定是優(yōu)秀的人,否則,他不會拿自己的弱項開玩笑。”
  這就是萬琦。他理想中的人間,也無非是這樣:真誠,樸素,平和而高貴。借助一生鐘愛的文字,他想要抵達的,是睿智帶來的透徹,是一顆在反思中日漸強大的內(nèi)心。
  這個喜歡腳踏實地的人,總是在對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發(fā)出由衷的贊美。他愛音樂、繪畫、文字、電影……愛這世上所有的美。他尤其看重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只不過作為“資源”存在的人間情誼。“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從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輕視或傲慢之意。”事實也是如此。在所有我認識的人中,萬琦是一個最接近水仙氣質(zhì)的人,干凈,淡然,純粹,交游廣闊卻毫無勢利之心。這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的。
  面對人世,他慣于做一個含笑的旁觀者:“有些人不知所以然,糊里糊涂撞上了好運氣,無須嫉妒,也無須羨慕……我似乎從來也沒有注意過這些。”在文學圈里浸淫多年,看盡花落花開,萬琦并不心儀那些意外降臨的幸運,他早已看破這風光和浮華背后的心虛。他知道堅實的質(zhì)地遠勝過虛假的繁華。甚至,他對那些沉湎于虛名浮利中的人懷有隱約的同情和悲憫。在這一點上,萬琦有別于常人。他的善良讓他得以透過生活喧囂的表象,洞悉這光芒背后的寂寥和黯然。也正因此,遠離烈火烹油和花團錦簇,萬琦得以活得這樣安靜而從容。
  感謝這本斷章式的小隨筆,這些天馬行空式的回憶、思索和穎悟,這些省察自我內(nèi)心的自言自語,再次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真實的萬琦。這個“崇尚美好風俗的回眸者”,這個在最好的年華中已經(jīng)開始熱衷于懷舊的人。他所堅守的一切,因為越來越稀薄,而愈發(fā)彌足珍貴。
  這本書中有一段話,被我畫上了波浪線,因為,那也是我,是每一個真正熱愛文字的人想說卻沒有來得及說出的:
  “……只要不離開文學,任何東西都不能取而代之。那么多漢字組裝的文學藝術,足以讓一個人的一生充滿了幻想和良好的品德以及最佳的素質(zhì)。”
  或者,這已經(jīng)不只是一本書。這是一個人的夢想;一個人的修行;一個人的宗教。
  萬琦說,“一個人在耄耋之年,還能擁有頑童的心,他就是愛情的王子。”而我想說的是:這世上真的會有這樣的人,他們擁有足夠的幸運,終生為自己保留住內(nèi)心的執(zhí)著和單純——他們是上帝派往人間的救贖天使。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