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喧囂的職場,逾越熱血賁張的年紀(jì),只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述能力,都想把往日梳理一番,感慨系之,人之常情。但并不是所有的表述都那么容易讓人引起共鳴的,也并非只有鴻篇巨制才能俘獲讀者芳心的,這就需要作者對過來日子的篩選與提煉,把那些有意義有意思的東西翻檢出來。馬成林的《春天意味著什么》就是這樣一部鉤沉往事的一本書:零散些,但有整體感;粗疏點(diǎn),但很鮮活;挺嚴(yán)肅,但不沉重;有文學(xué),但是更人生。
幸福的人生未必是相似的,一代人的不幸倒是容易雷同。如何把這些幸與不幸連綴起來,考驗(yàn)寫者的功夫與眼力。老馬有這個功夫。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我們一幫子人五人六闖蕩文壇的時候,老馬就已經(jīng)小有名氣了。而且這老兄熱誠,與幾位如今在文壇打下一片天地的朋友相識乃致訂交,都是老馬從中攛攏的。后來,他的興趣與職業(yè)讓他更著力影視編導(dǎo),因此彼此睽違了好大一塊時間。老馬將這些記錄了下來,正好補(bǔ)齊了我們對他那段生活存儲的空白。原來這么多年,老馬把影視編導(dǎo)這活干得是那樣風(fēng)生水起,也正因了這若干個風(fēng)生水起,使得他這本書相對顯得耐讀。
《春天意味著什么》哪些地方讓人耐讀呢?有思想。光明日報的韓小蕙回憶與老文骨張中行的交往時說,有一次她在醫(yī)院問張老,文章怎樣才能有相對的生命感,張老想了半天,說:思想。老馬文章的思想涵量當(dāng)然不能與張中行比,但比之一般懷舊文章與影視評介,還是有深刻的東西存在的。有生活。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回憶電視人之腳步的。電視劇《大年初一》當(dāng)年我是最愛看的,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叫“接地氣”,劇中的人物與故事在我們身邊都能找到影子。它是怎么出籠的,又是怎樣獲獎的?這些幕后的東西今天咀嚼起來還是很有味道。有人物。特別是回憶與芳年早逝的編輯張曉芳的交往,讓我眼含熱淚。我也認(rèn)識曉芳,當(dāng)年主編《沈陽青年報》的副刊,培養(yǎng)了一些好作者也發(fā)了一些好文章。更讓我為之心儀的是,老馬的文字還是那樣幽默,依如當(dāng)年的聊天,似乎不經(jīng)意蔫不嘰的一句話能贏得滿堂喝彩。
老馬不裝。還是老樣子。讀他的文章,使我仿佛又回到月下清談,微醺狂侃的昨日。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就是不停的“折騰”,能“折騰”什么樣,自己未必十分清楚,其實(shí)也未必重要,有意義的是“折騰”的過程。有些朋友,我是勸他不寫文章的,因?yàn)檫@個活不僅熬體力也要熬心力,九牛二虎之后,“崔顥題詩在上頭”,出新出彩很難;有些朋友,我希望繼續(xù)寫文章,比如老馬,因?yàn)檫€有很多能量沒有釋放出來。希望老馬繼續(xù)寫下去,因?yàn)橛凶x者,至少我喜歡,還有朋友們喜歡。
窗外細(xì)雪霏霏。一只只玉蝴蝶飄逝著流年的碎影,挺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