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游萬佛堂石窟
來源: | 作者:孫 英  時間: 2020-04-01
  不止一次聽人提起過,錦州義縣縣城大凌河北岸,有一處石窟建筑群----萬佛堂石窟。鮮花盛開的五月時節(jié),有幸隨愛人來到這里,感受萬佛堂石窟的千古風(fēng)韻。
  踏進山門,耳邊傳來陣陣佛教音樂,放眼望去,石窟鑿于懸崖峭壁之上,石窟腳下的九曲凌河碧波蕩漾,隔河是一片廣闊的田野,遠處炊煙裊裊,近處綠樹成蔭,亭閣林立,宛若走入了唐人的詩篇、宋人的畫卷、遠古時代的夢境。
  聽介紹,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是當時營州刺史元景為皇帝賜福開鑿的,與山西云崗石窟同時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它是中國東北最早最大的石窟群,現(xiàn)存大小石窟十六個,西區(qū)九窟,東區(qū)七窟,佛像四百余尊,具有珍貴的歷史、宗教和藝術(shù)價值,一九九八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循著先人的足跡,我和愛人漫步于凌河與福山之間,瞻仰一座座佛像。行至不遠處,見一用玻璃罩著的石碑,就問身邊一個慈眉善目的師父,他表情凝重地說:“這可是國寶,叫‘元景造像碑’,它記述了造窟的整個經(jīng)過。康有為稱其為‘元魏諸碑之極品’, 中國大百科全書也稱其書法精美,‘堪稱魏碑之上乘’,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史,研究邊疆史極為珍貴的資料。由于年久,碑的下半部分已經(jīng)風(fēng)化,為了保護碑刻,加上了玻璃框 。”我們站在碑刻前凝眸,這是佛國瑰寶,這是書壇佳話,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順著師父的指點,我們又經(jīng)過一個窟頂刻有“洞天福地”大字的小洞,洞內(nèi)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色彩斑斕眾多人物壁雕一一呈現(xiàn)在眼前,都是典型的北魏真跡。壁上雕刻的人物都是當年出資興建石窟的供養(yǎng)人。艷麗的色彩是清朝時期彩繪的,這雕刻與色彩穿越時空,逼真艷美,感嘆我們的祖先是何等的智慧聰明。
  穿過小洞,我們來到了洞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的第一窟,窟內(nèi)燭光照明,顯得有些幽暗,窟中央有一大約高5米的方形石柱,上連窟頂,盤柱玉龍雕刻精美,奮目振須。窟頂上還殘存著飛天??弑谏细〉竦那Х鹗阶鹪煨惋h逸,線條優(yōu)美。    聽師父講,最珍貴遺存是第六窟的主像交腳彌勒像。來到第六窟,只見佛像依山而雕,它坐在崖壁上,身披袈裟,清風(fēng)瘦骨,螺紋發(fā)鬢,細眉長眼,高鼻薄唇,面帶微笑,雙腿自然下垂交叉,故稱交腳彌勒佛。師父說:“佛像是仿照北魏孝文帝模樣雕刻的,北魏時期人們以瘦為美。”仰望千古彌勒佛,與佛的目光相接,那一刻心靈在一種強烈的悸動中,聆聽它近在咫尺的心語。
     流連在石窟藝術(shù)中,有一尊造型罕見的石佛像,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是樂呵呵的,那曠世經(jīng)典的笑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凝神佇立良久,雙手合十默默而又虔誠地在心里為我的親人們祈禱:永遠幸福、安康、快樂!
  拾階而上,忽見山崖上一棵樹掛滿紅色“福牌”,在山風(fēng)吹拂下相互撞擊,發(fā)出“嘩啦、嘩啦”的聲音。工作人員講,此樹叫“菩提樹”,已有千年歷史。“菩提”在梵語中為“大徹大悟”之意。菩提樹又叫畢缽羅樹,佛經(jīng)記載,佛祖釋迦摩尼曾在位于菩提迦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潛心打坐,修得正果,即改名菩提樹,是佛教的圣樹。我和愛人也買了一塊紅色的福牌,寫上我們的名字掛在樹上,祈愿和愛人一生相隨,白首到老。
  樹后不遠處有一口井,一婦女稱飲此井水強身健體,可祛百病。相傳唐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東征高句麗路過萬佛堂石窟,正當人困馬乏、口渴難耐之際,在山上發(fā)現(xiàn)了這口井,五百名士卒爭先恐后喝過井水后,發(fā)現(xiàn)井水依然溢得滿滿的,又飲過所有的馬匹后,井水仍然滿滿的,李世民見狀,逐賜名此井為“唐王圣水井”。
  喜歡這一刻的天空,清幽遼遠,古人偉大的雕刻,儼然一幅浩瀚的歷史長卷,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游萬佛堂石窟,感受宗教、文化、藝術(shù)的光彩和魅力,給我們留下了溫馨永久的記憶。

上一篇:水稻,大米博物館及其它

下一篇: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