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小村的夏天,一場淋漓的透雨過后,空氣里散發(fā)著草木的清芳。山泉水“叮叮咚咚”一路歡歌,從山上流到山腳。一個小男孩牽著小女孩,頭上反扣著倭瓜葉在撒滿野花的山坡上玩耍。小女孩手里拎著一個蟈蟈籠,嘴里不停地叨念著“一條青龍,爬到關(guān)東,下個大蛋,不得安寧。”
山邊一塊坡地里谷子正在抽穗。地邊種著好多倭瓜,倭瓜秧撐著圓圓的葉子一直爬上山坡。小男孩摘下一個嫩倭瓜抱在懷里,笑著對小女孩說:“揪朵倭瓜花喂喂蟈蟈吧,蟈蟈吃飽了好唱歌。”小女孩伸手就去揪。小男孩趕緊喊“別動,那花上有小倭瓜,不能揪,也不能碰,要不小倭瓜就化了。”小女孩嚇得低著頭站在那一動不動。小男孩揪一個帶長把兒的倭瓜花遞給小女孩說,這是謊花兒,可以揪。
那個小女孩就是我。 那年我七歲,二哥十歲。
夏天農(nóng)閑,母親把玉米面用開水燙過做皮。把倭瓜擦成細絲,抓一把過年腌的油梭子,加上一勺豆醬活成餡。包玉米面大菜餃。在這一日三餐以玉米面餅子和高粱米飯為主的單調(diào)伙食里。這一餐美味,讓騷動的舌尖獲得些許安慰。
中秋節(jié)過后,秋風(fēng)一天比一天緊。晚上母親睡不安穩(wěn)和父親商量,已經(jīng)過白露了,得趕緊把倭瓜摘回來。父親趁生產(chǎn)隊午休,挑上挑筐去摘倭瓜。二哥一路小跑追著父親。我在家門口伸長脖子等著。不一會,“嗷嗷”的哭聲從玉米地那邊傳來,并且越來越近。父親驚慌失措地挑著二哥跑了回來。二哥蹲在挑筐里捂著臉在哭。原來,他們?nèi)プ粤舻赝局懈赣H挑著筐在前邊走,筐底刮到路邊草叢里的馬蜂窩。馬蜂一擁而起包圍了二哥。父親和二哥怎么趕都趕不散。父親只好挑上二哥拼命往家跑。二哥臉上手上被馬蜂蟄了好幾個大包。父親胳膊也被蟄了兩個包。鄉(xiāng)親們聞訊趕來,幫著尋馬蓮菜給父親和哥哥擦傷處。梁后的大娘用衣襟兜著兩捧紅棗,跑來看哥哥。過了半個多月二哥和父親的傷才好。
入冬了,父親把倭瓜擺了半個屋地。一場雪過后,大姐和大哥從大寨田工地回來了,生產(chǎn)隊也放假了。母親決定做一頓好飯犒勞一下全家。父親蹲在地上摸摸這個倭瓜,拍拍那個倭瓜。二哥拿起一個黃綠相間的花倭瓜給父親。父親說,這樣的倭瓜甜但水氣大,留著做倭瓜粥。父親選定一個黑綠色掛著白灰兒的倭瓜遞給母親。母親把倭瓜剁成塊,再剁上幾個紅薯。用小勺舀上半勺豬油放在熱鍋里,散上蔥花,“嗞啦”一聲,滿屋煙氣里彌散著濃郁的香味。然后把倭瓜紅薯塊放在鍋里燉上。我樂顛顛地把倭瓜籽晾到窗外,坐在門檻上等著開飯。另外一個鍋里煮沸的石磨小豆腐正“咕嘟咕嘟”地吐著泡。等倭瓜紅薯燉熟之后,母親把預(yù)先撈好的小米干飯扣在倭瓜紅薯上面。二姐在灶里加一把草柴,蹲在灶前側(cè)著耳朵隔著鍋蓋聽動靜。等湯干了,母親把干飯和倭瓜紅薯拌勻,一盆熱氣騰騰的倭瓜紅薯干飯就上桌了。這一盆飯紅的、綠的、黃的色彩鮮艷。小米的香,紅薯的甜,倭瓜的面,成就了敦厚飽滿的味道。外加一大碗小豆腐。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圍著桌子吃得滿頭是汗。在“發(fā)展經(jīng)濟,保障供給”的年代,這豐盛的一餐給家人帶來從味蕾到身心的享受。遼西,這塊貧瘠的土地從不吝惜給予厚愛他的人們以慷慨的回報。
后來,農(nóng)村實行了土地承包責(zé)任制。每一塊地種啥,父親都有細致的安排,但總不忘在山邊地角種上倭瓜。倭瓜長長的藤蔓爬滿山坡。
孩子們逐漸長大,一個個走出家鄉(xiāng)去外面闖蕩。我住的小城離家近一些 。秋天一到,父親就托人打電話催促我回去取倭瓜和小米。我每次回家回來,父親和母親都要走四五里地山路把我送到車站,看我坐上火車。我趴在車窗口,向他們招手,望著他們?nèi)諠u老邁的身影,心中萬千滋味翻涌……
自二零零九年父親走后,母親被二哥接到了東北,我們很少回家。各自奔波在都市的繁華里。記不清多少個寂寂長夜,養(yǎng)育過我的一山一水,一餐家鄉(xiāng)味道在夢里流連。
我們的孩子在城市長大,漸次有了他們的孩子。父母的幾個兒女中年齡最小的我也“升級”做了奶奶。為了均衡營養(yǎng),剛滿十五個月的孫女一日三餐讓兒子、兒媳婦費盡心思??爝f大包小包往家里送,無添加酸奶、水果泥、雞脯肉、三文魚......一天,兒子從超市買回了一個小倭瓜給孫女做瓜餅吃。我百度一查,“倭瓜又名南瓜,原產(chǎn)于北美洲,明代傳入中國,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有較高的食療價值。”在今天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時代,人們追求飲食養(yǎng)生。倭瓜以尊貴的身份被請上大城市高檔酒店的餐桌。可我的味覺記憶依然滯留在遼西小村一家人圍坐的飯桌上。我組建了一個家族微信群,常和母親視頻通話。我和二哥也常聊起小時候的事。大姐的孫女,常開視頻找我小孫女。只是二姐和大哥特別忙,很少有空聊天。
去年春天,大哥打來電話說,現(xiàn)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決定從北京回來,在老家發(fā)展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種植。今年冬天,大哥在群里說,趁母親身體還硬朗,讓我們兄弟姐妹帶著母親回家過年。此時,我們再也按捺不住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我們訂好了日期。二哥二姐帶著家人從長春出發(fā),大姐一家從沈陽出發(fā)。我們每家開一輛車,一路分享位置。終于在臨近中午的時候,一起回到了家。雙腳今又踏上了家鄉(xiāng)的土地,我們都已鬢發(fā)蒼蒼。
路過新建的村部大院,我們停下車。村長魏叔熱情地迎上前來,我們一一和魏叔握手。魏叔望著母親滿臉激動地說:“老嫂子身體還挺好!有十來年沒見面了,咱家現(xiàn)在也富裕了,啥時候想回來鄉(xiāng)親們都歡迎??!”母親不停地點頭說,“好、好!”劉家二姐看到了我們,連忙跑過來拽著母親的手,問長問短。大哥大嫂趕過來接我們回家。鄰居啞巴三叔也跟了過來,滿臉驚喜雙手不停地比劃著。水泥路一直鋪到家門口。站在翻修的老屋門前,母親眉頭緊蹙四下張望,尋著記憶里家的模樣。后山她親手栽下的松樹已經(jīng)長成棟梁,在冬天里依然青蔥碧綠。那是她和父親那一代人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記憶。門前那片白楊身軀挺拔迎風(fēng)而立。大哥指著前面平地那片大棚說:“那是國家拿補貼,咱村人集中建的蔬菜大棚。我的大棚里種著新品種南瓜,咱這地方種出來的南瓜味道好,銷路廣。”母親一臉好奇,顫巍巍地走向大棚。我們趕緊跟了過去。一進大棚勃勃生機撲面而來,滿眼綠意盎然。鋼筋架上吊著好多,好多黑綠色的小瓜 ,調(diào)皮地直往臉上撞。那碧翠的葉子張開手掌和我們熱情相擁。伸展的藤蔓,一直爬到棚頂,仰頭望著棚外瓦藍的天空。母親左看看,右看看,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摸著倭瓜喃喃自語,“這長在棚里的倭瓜就是俊兒,結(jié)得也多。我這老太太多活幾年還真開了眼!”逗得我們都笑了。棚頂?shù)年柟獯┻^葉片的縫隙灑到我們的臉上,溫暖著這個的冬天。母親的滿頭白發(fā)在陽光里越發(fā)鮮亮,我分明看見她眼里閃動著點點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