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我看到一幅日本畫家的畫,名字叫《飛鳥和池魚》。我早已想不起究竟是在哪兒看到的這幅畫、畫家是誰,但這個俳句般對仗工整、富有意象的題目,留在了我的腦海里。
大約是去年,朋友轉(zhuǎn)發(fā)給我一篇網(wǎng)上的帖子,是一個年輕人記述自己如何照顧患了精神病的母親。他母親患的精神疾病有點兒類似被害妄想癥,就是她覺得自己時時面臨危險,總想逃去一個安全的地方,因此她的孩子不得不嚴密看守、追蹤著母親。這帖子里描述的東西給我留下了印象,因為那是一個我完全不了解的世界,一個詭異、荒誕而又十分悲傷的世界。它也讓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納博科夫的《符號與象征》,在那篇小說里,拋棄這個世界、陷于被害狂想的是年輕的兒子。但帖子給予我的啟發(fā)不在于它提到的疾病,它讓我思考得更多的是在這種特殊情境下母與子的那種關(guān)系,那年輕的“護理者”日常所處的困境。
后來,我有次和母親通電話,她提到一個熟人的孩子,說他回老家了。我非常驚訝,因為在我們當?shù)匦〕侨搜劾铮莻€在外面發(fā)展得不錯的孩子。母親說他母親癱瘓了(他父親幾年前已經(jīng)去世),不能自理,他作為家里的獨子,當然要回來照顧母親。我聯(lián)想到我讀到的那個帖子,這兩個事情有一個共同的“情節(jié)”,就是一個年輕人因生病的至親而不得不拋棄他現(xiàn)有的生活、工作,返回故鄉(xiāng)照料親人。在我們的社會,恐怕許多人都認為這犧牲理所當然,而少有人去想這年輕人面臨了怎樣痛苦的狀況:一個獨生子,一個二三十歲、生活剛開始不久的年輕人,本應(yīng)是一只飛鳥,但一股強大而不可知的外力折斷了他的羽翼,飛鳥成了池魚。
由于某種福利制度的缺失,一個人所愛的家、所愛的人最終可能變成他的囚籠。這本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很多人卻依然把“孝”當做解決辦法。讓可獨立的老人獨立,在其患病或因衰老無法自理時,依靠福利制度由整個社會把他們養(yǎng)護起來,從而使下一代人可以不受牽絆地發(fā)展,并有足夠精力來養(yǎng)育自己的下一代。一個健康的社會理應(yīng)做到給年長者尊嚴,給年輕者自由。但作家往往心懷理想,手里卻沒有答案,他只能把目光投向那個生活在重壓下的人、那只被縛住的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