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認知中,只有大人物或者達官顯貴才立有家訓。想不到,父親在2020年竟然也立下了家訓。
諸君請莫急,個中原委,且聽我慢慢道來。
大柏山連綿起伏,大凌河逶迤北去。這個依山傍水的所在,就是父親的出生地——朝陽縣十二臺鄉(xiāng)十二臺村。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在舊社會,這山這水非但沒給父親帶來好運,相反,留給父親的是童年的苦澀與艱辛、惶恐與灰暗。
父親生于1938年。那時候兵荒馬亂,大柏山成了土匪出沒之地,村民在刀頭槍口下茍且偷生。大凌河呢,經(jīng)常洪水泛濫、損毀農(nóng)田、吞噬人畜。全村二十多戶人家,共用山腳下的一口水井。由于山路崎嶇陡峭,一挑子水到家,往往只剩下半桶。日子雖然凄苦,但父親念書很好,是老師夸獎的對象,學生們學習的榜樣。父親放學后要幫助家里干活,晚上經(jīng)常在小油燈下看書學習。然而,讀書這彌足珍貴的一點樂趣也不能長久。因為家庭困難,愁吃愁穿,爺爺又患病在身,父親只念了三年學堂,便被迫輟學。
雄雞一唱天下白。解放后,我們家的命運有了真正的轉(zhuǎn)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有奔頭兒。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nóng)村實行土地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我家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根本性轉(zhuǎn)變。那時,我家十多畝地都種上了棉花。侍弄棉花辛苦,但收入高。第一年,我家就還清了饑荒,還有了盈余。全家人都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進一步深入推廣落實,多種經(jīng)濟形式在農(nóng)村遍地開花,我們家的經(jīng)濟狀況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80年代,我們家養(yǎng)豬養(yǎng)羊,還開辦了一個糧油貿(mào)易商店。90年代,我們家罩了一棟蔬菜大棚。全家人都沒少搭辛苦,但收入與日俱增,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父親渾身是勁,高興得忘記了疲勞。父親經(jīng)常感慨地說,中國歷朝歷代都是種田納稅,只有到了共產(chǎn)黨執(zhí)政,不但免稅,還給補貼,真正是共產(chǎn)黨好??!國家好??!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父親,耳不聾眼不花,除了腿腳不太靈便外,沒有什么毛病。他喜歡看報、看央視新聞聯(lián)播。整天樂呵呵的,精神頭挺足。每當有人夸贊羨慕他身體狀況時,父親總是習慣性地說:“我是三好老頭兒。生活好,身體好、心情好”。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幾十年過去,現(xiàn)在我明白了父親的動力,除了來源于生活日益改善之外,還源于精神上的慰藉,以及可以期許的未來。父親從小喜歡讀書,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可惜這都化為了泡影,其痛苦非個中人難以理解。失去的,才知道最為可貴。因而,父親成家后最大的心愿,就是讓自己的孩子都能讀上書,讀好書,靠讀書成就人才。好在我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天遂人愿,兄弟四人都先后考上了大學,繼而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著光和熱。父親幼年的夢想,終于在兒子們的身上得以實現(xiàn)。這令他無比欣慰和自豪,更確信唯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唯讀書才是人間正道。所以,父親始終竭盡全力供子女讀書。他生活簡樸,衣服總是補了又補,舍不得換新的,但在我們學習上從來沒有吝嗇過。說實話,我們哥幾個能有今天,離不開父親的巨大付出、堅定的支持和長期的鼓勵。
說到這兒,我不由想起了父親的那只老木箱。多年以來,我們搬了幾次家,很多物品都被淘汰掉。但這只老木箱一直被父親留在身邊。起初,家里人不知道箱子里盛的是什么東西。因為父親平時總是鎖著。一次,家里來了幾位親戚。大伙一起拉家常,話題談到了孩子讀書上。親戚們都夸我們哥幾個有出息。父親當然歡喜,說攢金子,攢銀子,不如攢個讀好書的孩子。過去想讀書讀不成,現(xiàn)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社會好了,政策好了,千萬不能耽誤孩子們上學讀書啊。說著說著,父親更來了興致,于是打開了那只老木箱,向大家展示他的“珍寶”。原來箱子里是厚厚的一疊疊獎狀。這些獎狀是我們哥四個從小學到高中期間所獲得。父親按人把它們分成四摞,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箱子中。我記得,這些獎狀原來都被父親貼在老房子的墻上。后來,由于數(shù)次搬遷,這些獎狀也隨之被家人遺忘了。沒想到它們竟被父親如此精心收藏著。時至今日,父親非但仍能說出我們四兄弟每人獲得的獎狀數(shù)量,而且能準確記得我們具體獲獎的時間。我為父親的行為感動不已的同時,更深切的體會到讀書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孩子們學業(yè)的進步就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他幼年的缺失與遺憾,終于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了補償與回報。
父親支持兒子們讀書不遺余力,對孫輩的學業(yè)也給予極大的關(guān)心和關(guān)注。父親共有兩個孫子兩個孫女。祖孫們每次見面,父親都首先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叮囑他們要好好學習。孫輩們的每一點進步,父親都看在眼里,樂在心頭,并成為他一個階段的話題。記得我們哥幾個小時候,每當開學發(fā)新書,父親就為我們包書皮。到了孫輩們上學時,父親就把這個習慣又延續(xù)到了他們身上。讓人高興的是,孫輩們同樣沒有辜負父親,沒有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最終都考上了國家一流大學。
父親少年不幸,中年操勞,老來得福。柏山腳下的那個小山村,早已成為了“古跡”。就連2005年,落實國家整體移民政策而入住的平房也蕩然無存,被我們家新建的二層小樓所取代。這一切都令父親心情無比舒暢。尤其是黨中央脫貧攻堅戰(zhàn)略實施后,全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燈亮了,自來水通了,文化廣場的秧歌兒舞起來了。大柏山清翠似屏,大凌河溫婉如練。人居環(huán)境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村民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父親常說,真沒想到現(xiàn)在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真得感恩國家,感恩共產(chǎn)黨啊!
家國一脈牽,命運緊相連。無論對于國家、民族,還是我們每個小家、每個人,2020年都是一個極不平凡、極富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偉大的黨帶領(lǐng)人民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wù),中華民族從此告別了絕對貧困,向著偉大復(fù)興的宏偉目標更邁近了一步,其功績足以彪炳人類史冊。而我們家,欣逢盛世,雙喜臨門。父親的大孫子和大孫女大學畢業(yè)后,一個留在北航科研所工作,一個入職于清華大學。父親喜不自禁,借國慶放假良機,舉辦了一場家宴。已多年不喝酒的父親破例開杯,眉宇間洋溢著喜悅與激動。席間,父親不免又敘說家史,回憶往事,這本在我料想之中。讓我頗感意外的是,父親鄭重其事地對大孫子大孫女說:“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我們?nèi)业慕裉欤鼪]有你們的現(xiàn)在。所以你們要好好工作,要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社會!”。說真的,我沒想到父親竟然有這種高度,能說出這種“講政治”的話。真是“熟知非真知”??磥恚疫€是小瞧父親了。
且慢,讓我意外的事還在后頭。就在一大家子人吃吃喝喝、說說笑笑之際,但見父親突然從座上站起來,大聲說道:“都肅靜一下,我宣布一件事。咱們家從今天起立個家訓,并要代代遵守,代代相傳。家訓很簡單,八個字兩句話:世代讀書,永感黨恩!”。
現(xiàn)場大約靜了兩秒鐘。突然,父親的孫子孫女們鼓起掌來,于是大家一起鼓掌。只有經(jīng)歷過苦難的人,才更能體味甜蜜的滋味,才更會懂得幸福的真正含義而倍加珍惜。此刻,我們都理解父親的心情。深知這則家訓,是他滄桑人生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是他真情實感的熱切表達!父親是從內(nèi)心深處感恩共產(chǎn)黨、感恩社會啊!大哥激動之余來了興致,說負責書寫家訓。我也來了勁頭兒,說大哥書寫,我負責找人裝裱。父親非常高興,哈哈大笑,說家訓裝裱后就掛在客廳的正墻上。
清晨,旭日從大柏山頭升起。陽光透過窗玻,正好射到家訓上,把“世代讀書,永感黨恩”八個大字鍍上了一層金??瓷先?,每個字都那么新穎鮮活,都在熠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