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二十二顆滾落的頭顱(組詩)
——獻給東北義勇軍紀念館
來源:遼寧作家網(wǎng) | 作者:東 來  時間: 2021-11-04

??

  1、沉寂的洪鐘


  看到你,心中回響袁可嘉的詩句:

  “讓我沉默于時空,…負馱三千載沉重

  聽窗外風雨匆匆;…我是沉寂的洪鐘”


   知道你沉寂的原由

  聽過太多的超過鐘鳴的聲音

  風雨聲、驚雷聲、槍炮聲、慘叫聲

  包括聲音釀造的昏暗、腥臭和泥濘

  你曾猛烈撞擊過蘸血低徊的污云

  最后還是從古城的老槐樹上跌落

  繩索下,墜如一只失去風之語的風箏


  你本應(yīng)喚起秋意纏綿的黎明

  但在那個極易受傷的羊年

  只能像被擄去羊毛的綿羊,卷曲地

  抱著自己的裙擺嗚嗚低鳴

  更新“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語意

  漫天秋風包裹子彈在落紅中嘶鳴

  尋不到鐘的身影,此后年輪14加4

  再聽不到祥和沉緩的暮鼓晨鐘


  如今,你仍沉睡在時間的斷層中

  暗自咀嚼深藏在胸悲憤的風音

  我用力拍了一下你的脊背,你壓低嗓音

  穿越歷史的塵埃,向我追訴

  當年受過的屈辱與歷史的失聲


  2、福安里的一把椅子


  不知為何門洞有把椅子

  福安里,百度一下搜出20多個地址

  奉天北市場灰色胡同里的福安里

  卻有不同凡響的歷史躁動


  這是一把會發(fā)聲的椅子

  “九·一八”翌日,它發(fā)出吼聲

  這是多么敏感的一把椅子

  痛則喊,悲則呼,辱則鳴

  有的刀槍在手,卻在秋霜里低眉折腰

  丟了奉天、丟了東北、丟了魂靈


  椅子是木質(zhì)靠椅、并不高大

  不是那種富麗堂皇的太師椅,絕非

  明清風格的經(jīng)典家俱,但是

  它卻極具燃燒指數(shù),沾火就著

  干柴烈火的年代,石化木都能燃燒


  椅子不是用來坐的,即便坐

  也是坐觀亂世、看天下的風云變幻

  它熟悉那個風雨如磐的故園

  知曉那片昏昏欲墜的皇天

  木椅,渾身蓄滿了可燃燒的火種

  只待明燭紙船的天火將其引燃


  秋夜,隔岸的槍聲終于響于街口

  木椅旋身而起,向火中撲去

  烈火中,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聲響

  震裂了沉沉一線的奉天曉月

  爆出的火花,最終釀成漫天大火

  燒掉了內(nèi)憂外患的連天衰草

  坍塌了前清遺老遺少的斷壁殘垣

  從胡同里燒出去一片陽光


  木椅的主人舉起星星之火的火炬

  聚攏起燒毀舊式宮殿的漫天大火

  成了跨世紀的驅(qū)魔人,1949年10月1日

  它成了新時代的坐天下者

  福安里的木椅最終安放在天安門上

  今天,我們記得它的名字

  當年是:中共滿州省委


  3、二十二顆滾落的頭顱


  題記:1936年,日軍在寬甸崔家大院殺害22名抗日義勇軍戰(zhàn)士。

  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展示了義勇軍戰(zhàn)士被砍下頭顱的照片。


  無法直面這幅照片

  就像無法“直面慘淡的人生”

  命如草芥的年代,二十幾頭顱

  比起無數(shù)個萬人坑,又算得了什么


  “紅軍匪首程司令率羽黨三百余人

  襲擊雙山子警察署,…經(jīng)局長率警出剿

  當場射殺匪人二十二名,首級之留影…”

  原來歷史這樣清晰,我看到了

  那部讓鮮血噴濺時出鏡的日本相機


  砍下志士頭顱,為歷史不恥

  殺戮,并拍下炫耀的相片

  來證明“大日本皇軍”的威武,日后

  為追問戰(zhàn)爭之責留下無可辯駁的鐵證

  驕橫的侵略者為自己的罪惡之頸勒緊絞索


  義勇軍戰(zhàn)士們雙眼緊閉

  我看到了他們最后的疼痛、民族之痛

  從表情看,我知道何為寧死不屈

  看緊鎖的雙眉,知道何為壯志未酬

  沒看到他們被砍下頭顱的軀干

  但知道他們是永遠不倒的脊梁


  我寫過一首《將軍,視野之上的頭顱》

  對擎起民族之宇的英魂,仰望多高

  也無法充分表達對英雄的敬意

  歷史的定位、無與倫比的精神高度

  看到落滿塵土的頭顱

  多想變成二十二雙捧起頭顱的雙手

  把英靈高舉在哭泣的空中

  我多災(zāi)多難的土地,承載太多的苦難

  山河無力撐起遍地滾落的頭顱

  英雄不死,靈魂永在山之顛、心之上


  4、展柜里的繩索


  縛體之繩,桎梏之索,纏繞之蛇

  縛住雄雞的繩索躺在塵埃中、透著光陰

  縫隙中,我看到千百只驚恐的眼睛


  那是漆黑至極的暗夜

  無形的繩索早將東北牢牢捆住

  東北軍的刺刀遇火而彎

  更讓繩索織滿嗜血的芒刺

  我想起刀林劍叢,想起荊棘花冠

  無數(shù)被刺破血脈的雙臂被牢牢捆住

  歷史拖曳浴血的麻繩踽踽前行


  讀史總讓人感嘆,熱血總使人沸騰

  我扣問自己算不得高貴的靈魂

  即便我生在那個年代

  把我置于血肉橫飛的屠城

  面對喪失人性、掏心挖肝的惡魔

  我又能怎樣,英雄可是人人能當?


  展柜內(nèi)兩捆由芒刺卷成的繩索

  向歷史的過往與后來人發(fā)問

  不冒似義憤填膺,不需要慷慨激昂

  請以祖宗的名義、用后代的幸福擔保

  民族有難,你能否逆流而上


  5、《義勇軍進行曲》


  有兩首歌曲,每唱一次都要流淚

  一是《國際歌》,一是《義勇軍進行曲》

  歌曲有如此大的魔力

  一是音樂的感染力,一是赤子之情


  《義勇軍進行曲》充滿悲情

  是,因“那個悲慘的時刻…”

  把它定為《國歌》,直抵國人心靈

  每當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危機感、英雄感、使命感、責任感

  一齊涌上心頭,沖擊心底紅線


  沉浸這絕地之吼的歌曲中

  回到抵御外辱、生死絕殺的年代

  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民族

  才能唱出這曠世悲歌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

  唱吧,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在誕生義勇軍和進行曲的地方

  令歷史難以下咽、尷尬的是

  至今仍有國人不會國歌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一起唱吧,“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