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頒給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這意味著AI正迅速深入到基礎科學領域,并相當大程度改變了基礎科學的研究范式和理論系統(tǒng)。值得玩味的是,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韓國女作家韓江,瑞典文學院認為其文學作品有“對身體和靈魂、生與死的連接獨特的認知”,用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chuàng)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
技術與人文,是每個時代都繞不開的話題。“技術奇點”日漸逼近,認真思考人工智能的底層邏輯和其發(fā)展軌跡,思考機器學習與人的主體性、具身經驗之間的關系,才能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究竟有何“神力”。
當我們談論AI時,通常指的是使用人工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系統(tǒng)。這項技術最初受到大腦結構的啟發(fā)。我們的大腦中,近百億神經元細胞彼此連接,組成加工信息的神經網絡。通過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名為知覺、情緒、決策和意識的諸多精神活動自大腦中涌現而出。在人工神經網絡中,神經元由“權重”各不相同的計算節(jié)點表示。這些節(jié)點通過彼此間的連接相互通信,而且這些連接的強度會隨著運算而變化。比如在神經網絡的訓練學習中,同時活躍的節(jié)點之間會形成更強更穩(wěn)固的連接。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就是從1980年代開始對人工神經網絡進行了重要的理論研究。
如今,基于深度學習等技術的卷積神經網絡人工智能已經有了革命式的發(fā)展。從棋藝獨步天下的“阿法狗(AlphaGo)”到以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AI的發(fā)展一再沖擊人類對社會和自我的認知。很多人開始擔憂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技術奇點”是否真的快要到來了。其實,“技術奇點”已經到來,只是尚未均勻擴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罷了。比如圍棋領域已經進入“后奇點時代”。AlphaGo的強悍棋藝已非人力所能及,而徹底拋棄人類棋譜從零自學成才的AlphaZero更進一步將圍棋徹底帶入人類未曾設想的玄妙之境。如今的人類棋手,已經開始將解讀AI棋路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看待。
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在近些年迎來了爆發(fā)式發(fā)展。其發(fā)展勢頭之迅猛讓人類社會始料未及,以至于人類對其進行的手動倫理對齊,已經成為了研發(fā)環(huán)節(jié)中的“拖后腿”步驟。如果圍棋還只是方寸之間的智力游戲,那么對于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海量文化內容創(chuàng)作來說,AI究竟會怎樣影響人類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了解一下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為何頒給蛋白質生物醫(yī)學領域的科學家。作為生命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無數種蛋白質分子在生物體內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們控制和驅動著生物體內所有的化學反應,還充當著激素、信號物質、抗體和不同組織的組成部分。而所有這些蛋白質,幾乎都是由20種不同氨基酸排列組成的??梢哉f,蛋白質就是一首首用20個氨基酸“字母”寫就的生命詩篇。但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長鏈需要以特定的方式折疊成三維結構才能發(fā)揮功能。自197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一直試圖根據氨基酸序列預測蛋白質的結構,但這種預測極為困難,甚至一度被認為不可能。
然而,在2020年出現了一款與AlphaGo“師出同門”的AI模型——AlphaFold2,為這一難題帶來了本質性的突破。借助該模型,研究者們能夠僅憑氨基酸序列信息,就預測人類已發(fā)現的幾乎所有2億種蛋白質的結構。自此至2024年,AlphaFold2已被來自190個國家的200多萬人使用。通過這一工具,人類可以從零開始書寫并模擬自然界中從未存在過的蛋白質,再評估其可能的功能。AlphaFold2為以后的生物醫(yī)學發(fā)展帶來了極大幫助。而它根據氨基酸序列對蛋白質空間結構的準確預測,又何嘗不是一種超越人力的“創(chuàng)作”呢?
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而言,相似的情況也已降臨。迅猛發(fā)展的AI對寫作、繪畫、音樂等諸多藝術領域帶來了極大的創(chuàng)作便利。對繪畫技巧一無所知的動漫愛好者,可以用圖片生成軟件畫出動漫人物“關公戰(zhàn)秦瓊”的同人插畫;曾經有過樂隊夢想的音樂愛好者,也能用AI演繹自己心中的激情旋律。同樣在寫作領域,文學愛好者可以通過不斷給予AI提示(prompt),將心中的詩情畫意工整優(yōu)美地娓娓道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在可預見的未來,AI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將越來越完整和精妙,甚至如同AlphaGo在圍棋中所展現的那樣,最終超越人類窮盡一生所能掌握的極限。
那么,屬于人類的藝術會就此消亡嗎?我的答案是會,也不會。
一方面,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所注重的表達技藝有可能會逐漸失去往日的地位。是否天生具備一支生花妙筆,將不再成為衡量一個人藝術天賦的關鍵。只要有足夠的用戶提示和相關數據庫,人類的任何藝術風格在理論上都可以被AI復制甚至超越,而且與這些手法、流派在人類看來是否抽象晦澀無關。
此外,近年發(fā)表于《自然》雜志的研究表明,雖然目前人們依然會傾向于下意識地將自認拙劣的藝術作品視為AI粗制濫造的結果,但如果事先告知作品來自于人類還是AI,那么這種偏見就會幾乎消失??梢娙祟悓I創(chuàng)作的心理偏見也并非牢不可破。因此,試圖依靠表達方式的迭代創(chuàng)新來跑贏AI,無異于讓駿馬與汽車賽跑,即便可以勉力領先一時,也幾乎注定無以為繼。在創(chuàng)作技術層面,人類被AI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但另一方面,人類本身作為藝術的審美主體,卻從未如此重要。和科幻小說中高度擬人AI不同,現實中的AI都是針對特定任務訓練的“專家系統(tǒng)”,并不具備作為行為主體的獨立性。AlphaGo和AlphaZero的卓絕棋藝如果脫離了人類的價值注視,就會完全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它們并不在乎圍棋本身,你把它們斷電甚至砸毀都不會聽到半句怨言。同樣,GAI的生成內容如果沒有人類觀賞,那也就變成了純粹的電力浪費行為。
與之相伴的,將會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度私人化。“一對一”的個人定制和私域創(chuàng)作將隨著GAI所提供的巨大技術便利而興起。個人化的創(chuàng)作將會異軍突起,作者、讀者的身份將會混合和模糊。甚至,經過高度適應化調教的AI,將會成為嚴絲合縫貼合每一個獨立用戶個人特質的“數字伴生”,其所言所語都將無限趨向使用者的個人要求與喜好。
如果說,曾經的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與蕓蕓眾生展開對話的一本“小說”,那么AI時代的私人創(chuàng)作,將是寄給鏡中故我的一封“情書”。
但是,AI依然可能從另一個角度沖擊人類的主體性。從科學的角度看,AI至今并不具備獨立產生自我意識的跡象。哪怕是看似能說會道的GPT,其基本原理也只是一個對人類自然語言進行數學統(tǒng)計分析的“瞎話生成器”,很難說它對自己所說的東西有理解。但就是這樣無情無欲的“人工智障”,如果使用不當,一樣會以另一種方式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沖擊。
眼下,我們真正要擔心的不是AI自身的失控,而是人類對AI運用的失控。就如同機車淘汰了牛馬一樣,AI在很多工作領域對人類的淘汰是完全可以提前預見的。如果人類貿然以現有的社會結構和制度大規(guī)模應用AI,那么最后很可能會因為“軟硬件不兼容”造成劇烈的社會動蕩。
因此,對AI浪潮下個人命運的審視與關懷,將會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焦點。而社會形態(tài)變化的基礎,則是社會大眾在思想上的啟蒙。為時代發(fā)聲的重任,已然落在了這一代“公共創(chuàng)作者”的肩上。甚至于,利用AI自身創(chuàng)作這一主題的作品,也將會成為一種帶有某種自指性的藝術試驗。
表達和創(chuàng)作是人類的天性,我們用AI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將是我們自己的倒影。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上一篇:“一帶一路”主題文學創(chuàng)作研討會在京舉辦
下一篇:手稿研究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