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記住的人,必得將自己付于遺忘,付于徹底遺忘的風險,同時也是付于這記憶只不過變成美麗的偶然。
——莫里斯·布朗肖
在奧德地區(qū)圖書館,有時候,時間是個奇怪的走向。比如,明明是白天,可是坐在圖書館臨窗的辦公桌前,會看到外面仿佛是傍晚;明明是夏季,外面一片白雪皚皚。但我只能說,那是“有時候”。
是的,事情并不總是這樣。
九點一刻。她看了一眼大廳墻壁上面的鐘。她感覺時針的針體凹陷得厲害,也許是光線在鐘面玻璃上折射的緣故。陽光在此沒什么意義。時間也沒什么意義。一般來說,哪怕是最早的閱覽者,也會在八點半來到現(xiàn)場。他們往往是猶猶豫豫的,或者是懶散的,也有機敏和伶俐的,但是帶著不確定的步伐。她所在的閱覽室,是由幾個方形柱子擎起天花板、足足有五六個籃球場那么闊大的空間。除了密密麻麻互相擁擠排列的書架,她的視線沿著由書架和窗之間形成的走廊,可以直接看到玻璃門外,如果有身影出現(xiàn),那一定是打開門,奔向她這里的。她所在的是五樓,頂樓。頂樓除了她這個閱覽室,沒有別的辦公區(qū)間。
為什么說時間在此沒有意義?因為年復一年。人們都說她是老處女。我曾試圖去了解她,走進她的心里,但幾乎毫無可能。據(jù)說,這座圖書館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建成的,她的母親曾在這里任過職,大概率來講,也是一名圖書管理員。人們還說,當年,她的母親曾坐在她所在的位置。桌子和椅子雖然早已更新不知多少次了,不過位置,就是這個位置。她從這個方向看到窗外,以及走廊,是她母親當年看過去的眼光。
好吧,她愛讀書。這很重要。有時候她也寫一點東西,比如小說。哪怕對于一個無所追求的人來說——只要她的職業(yè)是圖書管理員,出于耳濡目染或潛移默化,或者為了打發(fā)那些無聊的時間,這個人也會將一些注意力集中到書籍上面,何況,她生性就喜歡讀書呢。而讀書,我們知道,只要讀得多了,就必定生發(fā)一種寫作的欲望。古往今來的那些大作家莫不如是。何況,那位年過半百、即將退休的圖書館老館長,每次來到她的閱覽室翻找些什么資料,完后,總會站在窗前,看著那容裝著幾萬冊圖書的書架們,嘆口氣,說,特依,這些都是人類的密碼。
特依是她的名字。她思索著老館長的話,覺得大樓里充滿了某種隱喻。一開始她覺得,老館長說的是書中的智慧,那是一些龐大、復雜而糾結的概念,并連帶背后的作者們的面孔。后來她覺得,幾十年來,這些書被無數(shù)的人和不同的人翻過,借閱過,摩挲過,帶著不同的手澤和目光,它們成為匯集了蕓蕓眾生并通往分岔的道路,時間在此彎曲。誠然,有一次回到家里,在廚房煮咖啡的時候,她竟然聽到了兩個人在客廳里爭論,是珂賽特和包法利夫人。她們在爭論和探討什么是愛情。在她家的客廳里,那個小衣櫥旁邊的沙發(fā)邊,珂賽特穿著一件古怪的黑花緞短風衣,戴著白紗女帽,站在那里,包法利夫人穿著一件淡橘色的衫子,上面點綴著三小束有綠葉扶襯的薔薇花,由于她是坐在沙發(fā)上,因此那雙紅緞子鵝絨鑲邊的拖鞋掛在她赤腳的腳尖上,顯得那雙腳格外嫵媚。
“啊,你還能說什么?”珂賽特說。
“經(jīng)歷不同,你跟我不是一個階層?!卑ɡ蛉苏f。
“難道你不是法國人?”
“是法國人,但你不是我?!?/p>
“你是誰?”珂賽特問。
“啊,小公主,冉阿讓是你老爹,雨果也是你老爹嗎?”包法利夫人說。
特依吃了一驚。在她的印象里,包法利夫人(也叫愛瑪)是不這樣說話的。沒錯,她是福樓拜筆下的一個人物,并且,在作品里,她雖然是一個已婚婦人,一個偷情的女人,但她也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上等女人”啊。不過,特依很快就釋然了,魯?shù)罓柗虮撑蚜怂?,她的性格也許是會因此而改變的。
“你就說說你們第一次見面吧!”包法利夫人問。
“從這一點來說,愛瑪,我相信,你也是?!辩尜愄爻錆M好奇、回憶、幸福地說,“人們在愛情小說里把眼睛的一望寫得太濫了,以至于到后來大家對這問題都不大重視。我們現(xiàn)在幾乎不怎么敢說兩個人相愛是因為他們彼此望了一眼??墒侨藗兿鄲鄞_是那樣的,也只能是那樣的?!?/p>
特依約略記得,這是雨果在《悲慘世界》里寫過的話。那時候,珂賽特正與馬呂斯一見鐘情。
等到特依將煮好的咖啡放進托盤里,準備端給她倆的時候,客廳里已經(jīng)空空蕩蕩了。
特依經(jīng)常陷入回憶中。不過,由于她目前單身,由于她很早就失去了母親,她其實也沒有多少事情可資回憶。何況,她覺得自己的記憶并不是很好。
有一次,她讀威廉·特雷弗的《身份不明的姑娘》,開頭是:“幾乎沒超過一秒鐘,人行道邊上的人們就陷入了絕對的靜寂,如同被凍住了一般。然后,一個男人走進迎面駛來的車流中,堅決地高舉起雙臂,攔停車輛?!笨墒窃诹硪淮?,她讀到威廉·特雷弗的《八月的星期六》,覺得開頭似曾相識,她覺得這個開頭跟《身份不明的姑娘》的開頭是一樣的。那是一個下午,閑著無事,為了印證她的記憶,她查找了閱覽室?guī)缀跛懈ぬ乩赘ビ嘘P的書籍,都沒有查到,只有一本威廉·特雷弗的長篇小說,可是不巧,這本書被一個叫作李言艮的讀者借去了。借閱日期是4月8號。時間已過去了四個月,這本書沒有歸還。事實是,在特依的工作日志里,簽著不同筆跡的人借去的書籍,有許多尚未歸還。
也許是她記錯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八月的星期六》所寫到的故事,以及邏輯的內(nèi)在發(fā)展,跟《身份不明的姑娘》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相同的開頭,會有兩種不同的故事嗎?也許有。
以前,特依在圖書館的報刊閱覽處工作。那里的讀者會相對多一些。老館長不止一次跟她說,在他年輕的時候,圖書館里的人,跟火車站候車室的人幾乎一樣多。
但她沒有遇到那種喧囂的場景。她來到報刊閱覽處工作的時候,還是個小姑娘。參加工作的第三年,她費力巴拉,取得了一個圖書館助理館員的職稱。從助理館員到館員,她用了幾乎十年。實在來說,她不太善于打理自己的世俗生活。她喜歡考據(jù)。對于圖書館學,她尤其對其中的文獻學和信息用戶研究學充滿了好奇。不過畢竟職稱升了一級,她的工資漲了,她足以養(yǎng)活自己。
“特依,但你不能總是這樣,你該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了?!鳖^一天,她發(fā)燒請假,第二天上班的時候,老館長對她說。
相同的話,她父親生前也這樣說。她九歲時,母親得了一場重病走了,父親在母親離開的第三年,找了一位新太太。她在父親的家里生活到十八歲,考上大學,就再也沒有回去過。前些年,她父親也走了。如果沒記錯的話,他正好七十歲。
在去世的前一年,有一天,父親曾來過她這里。她吃了一驚。父親一直坐在人群中看報紙。他什么時候來的,她完全不知道。分散坐在十幾張冗長的桌子前讀報刊的人群,有孜孜以求、目光渴望發(fā)現(xiàn)什么跟偉大前途有關信息的年輕人,有打著哈欠的慵懶的家庭婦女,有搖頭晃腦的小孩子,有目光嚴峻、戴著眼鏡的體面的機關干部,也有為了等待出發(fā)、離檢票時間還早的旅行者,他們在此歇足(奧德地區(qū)圖書館離火車站很近,在高德地圖上,直線距離1.6公里)。
直到快要下班了,讀者們陸續(xù)站起來,向門外走去,她的父親才像是海潮退去后裸露的礁石一樣,出現(xiàn)在那里。她走過去,明顯發(fā)現(xiàn)父親的衰老。父親瞪大眼睛看著手里的報紙,又定定地望著她。
“這是我和你媽媽登婚訊的報紙。”父親說。
她接過來,報紙泛黃,那是一張對開的本地報紙。時間是1974年。“黃劼譚與張小玄結婚志喜,特此奉告,諸親戚友,恭請雅集。時間: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六日午。地點:人民路紅領巾胡同一百零七號?!?/p>
她吃了一驚,那個年代的結婚,怎么會有登報的訊聞。但她翻來覆去地看那報紙,確定無誤。報紙上有她母親的照片,比今天的她還要年輕,奇怪的是,照片上的父親戴了一副眼鏡,而打從她記事起直到今天,她從未發(fā)現(xiàn)父親戴過眼鏡。在那則訊聞的旁邊,是幾條時事消息,她匆匆掃了一眼,“上半年工業(yè)生產(chǎn)整體不樂觀,截至今年七月,煤炭比去年同期下降6.2%,鐵路運輸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5%,鋼比去年同期下降9.4%,化肥比去年同期下降3.7%……”
我看到特依的目光里有著一些憂戚的神情。這種神情也可能跟報紙無關。近些年來,我經(jīng)常覺得特依游離于人群之外,但是實話說,她雖然三十六歲了,但長得很美。有一次在解放路58號,一座刷著絳紅色外墻的咖啡館里,我看到她正與一個年輕人交談。我差點就跟她打了招呼。那座咖啡館在我的印象里,之前是一座私人托兒所,因為經(jīng)營不善或房租漲價的緣故,托兒所搬走了。我遠遠地看著他們,似乎能聞到一股子嬰兒尿布混著牛奶的氣味兒。
特依與對方交談得不是很久。他們聊了一陣音樂,但是說實話,特依對音樂不是很在行。那么就聊讀書吧,對方開始還可以,但是逐漸地顯出了一點委頓。看得出,他倆年齡差不多?!拔以谏洗髮W的時候,你在做什么?”特依問。
“1995年嗎?”對方問。
“嗯,或者到1999年?!?/p>
“我在南京,晨光公司,做銷售員。就是賣文具的那家公司?!?/p>
“做了四年嗎?”
“沒有,半年。”
“好吧。”特依說。
沒有跡象表明特依與他再次見面。也許他們本來就是無意中邂逅。對方離開之后,特依獨自坐了一會兒。也就是那一次,我走近她,我們談了一些哲學上的“形式直觀”等問題。我覺得特依在這方面很聰明。當一個人對藝術或文學有深切洞察的時候,她感受到的一定是虛無。我記得我跟她說,文學的迷人,不在于作者于筆下創(chuàng)造了人物和人生,而必須是作者迷惑和迷失其中。當我說出這個觀點的時候,我覺得我放松了不少。
特依似乎非常理解我。她忍不住沖我點一下頭。我們接著談到了審美。我確認,我們也談到了索緒爾、維特根斯坦、皮爾斯、德里達、羅蘭·巴特、埃科,甚至霍克斯和李澤厚,總之都是跟文學、書籍和符號學有關的事物。當然我們也談到了“元小說”和“元敘述”。
“就‘審美’這個詞來說,它提供了一堵透明的墻。”特依說。她吮了一口咖啡。
我馬上附和。
“‘審美’這個詞,李澤厚說是日本人翻譯過來的,但它的原文是希臘詞‘Aesthetics’,意思是‘感性學’。許多藝術或事物,不一定具有審美,但具有感性或感覺,這是對的?!?/p>
“今天來講,其實是藝術哲學?!?/p>
我很想跟特依多聊一會兒,但是她看了看時間,說:“我得走了?!?/p>
她說她有一個瑜伽的練習班。單身也有單身的好處,一切都可以為自己的自由而存在。
臨分手時,她問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只能說我也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的寫小說的敘述者。而敘述者是沒有姓名的。
“我們之前見過嗎?”她問。
“沒有。”
“敘述者是一個身份嗎?比如,敘述者和單純代詞中的‘你’或‘我’,是什么關系?”
“沒有關系。敘述者不等同于作者?!蔽依蠈嵆姓J。
“你剛剛跟我聊天的時候,提到了形式直觀?”看來她沒有忘記我的話,不過我非常理解她再次發(fā)問。
“是的。”
“那又是什么意思?”
“沒什么意思。就是,呃,如果想定義什么是藝術,或人生,歷史反復證明,那將是一件令人絕望的事業(yè)。如此說來,藝術或人生的本質只能寓于形式,并且必須遵循親歷原則。就像艾略特說過的,詩歌本身沒什么內(nèi)涵或意義,但是它的意義在于形式,它的用途是滿足讀者的一種習慣,把人們的注意力引開,通過讀詩,使他安靜。相同的道理,如果將一篇小說改編為電影,或將繪畫改為音樂,那是跟原來的感受完全不同的事。因為形式不同了,親歷的方式也不同。還比如,你第一次開新車,它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嗎?沒有,但是它帶給你體驗?!?/p>
特依轉身走掉了。因為她幾乎要橫穿馬路,我注視她背影的時候,看到街道上一輛藍色的、正在工作的灑水車,快速地從她的身邊經(jīng)過,濺得她褲腳全濕透了。
我注意到,車牌尾號的三位數(shù)是26P。
此時,在圖書館,特依的父親緩緩收起了報紙,對特依說,你也該考慮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了。
特依的心思還停留在報紙里母親的照片上。她想,當年母親就坐在這里,這座大樓里。時光穿梭了幾乎半個世紀。
當父親也打開玻璃門離開后,整個報刊大廳只剩特依獨自一人。她倚在墻角,無力地撩了一下頭發(fā),她覺得剛剛撤退的讀者們重新回來了,座無虛席,打量著她。她突然想在下周,或明天,換一個地方待著。這個想法竟然如此強烈,甚至迫不及待,她冒著失禮的危險——因為此時,老館長也許正在下班的路途上,正騎著那輛老舊的自行車——給老館長打了一個電話:由于身體不勝煩勞的原因,也由于她近期想做一個跟圖書情報有關的論文,需要一些清靜的時間,請求老館長給她調(diào)到圖書外借處工作。
外借處的讀者會少很多。他們不會在大廳里做過多停留,他們往往是選中一本書,憑著交了足夠押金的借閱證,把書借回到家里讀。
實在來說,偌大的一個奧德地區(qū)圖書館,換不換工作崗位是不太重要的,有時候一天也見不到一個讀者來借書。
由于父親的那張報紙,特依想到了母親。由著母親,她想到了郵票。在一個安靜的下午,特依找到了那堆郵票。那是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留給她的。簡單而質樸的兩大厚本的紙質集郵冊里,一共夾了三百多張郵票。它們大都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也有少部分七十年代的。
是的。母親的生命截止在八十年代。
特依翻看著它們。這些郵票有一些是成套的,但更多的尚未成套,是零散的。這些郵票夾在本子里,特依翻動著它們,竟然一下子就回想起童年。比如,那套印著1959年字樣的“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十周年”郵票,其中有一枚,志號為6-3,一個圓臉的少女,戴著紅領巾,左肩挎著書包,右手拎著鮮花,走在深栗色的天空下,讓她猛然想起了母親。在她五六歲時,從第一次見到這張郵票,她就覺得讀小學時的母親就是這樣的,尤其是,那個少女長得也像自己的母親。甚至,由著某一張郵票,她會一下子想到兒時的某張?zhí)羌?,繼而想起那枚糖果的味道,還有母親遞給她糖果時的神情,“喏,只吃一塊,不許多吃?!?961年的那一套八枚“唐三彩”,雖然她面前只有志號是8-2的一張,藍色的陶馬,郵票顯得很臟舊,齒邊還缺了一個小口,墨色郵戳蓋得特別潦草,郵戳上面隱約可見的“大連”字樣,讓她想到了自己從未外出跟母親旅行過。她記得,小時候,他們家里是有一個黑色皮革提包的,母親每次出差回來時都先把它往床上一放,她去翻動里面有沒有好吃的東西,那個黑皮革提包外面,印著的就是“大連”這兩個字。她那時還不知道大連在哪里。
有一張1963年的郵票,紀念馬克思誕辰145周年,是馬克思側身的坐像,背景是金色的。它讓特依重溫了第一次見到它的那種殿堂的感覺,同時也覺得母親身上或許有一種刻板和嚴肅的性格。她是在什么場合下弄到它的呢?
1959年的“人民公社好”,12-4,用簡筆或木刻畫的形式,展現(xiàn)了柜臺里賣布的女售貨員,這也讓特依覺得母親特別親近和溫婉。
總之,這些過往的郵票讓特依再次感覺到,雖然母親是她的母親,但是她根本不了解母親。她陪她的時間太短了。
那么,這些郵票,母親是從哪里得到的呢?接著,特依又想,那好多零散的郵票,該如何把它們集齊成套呢?也許母親當年的愿景,也正是這個。
一種奇怪的心情攫住了特依。就像一個人走在大街上,無端地被路邊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吸引住所有熱情一樣。在接下來漫長的時光里,如何打撈和補齊那些尚未成套的郵票,成為特依日常生活中一項莫名的欲望。
而就在那時候,她遇見了李言艮。
李言艮不集郵。巧了,他也喜歡讀書。那天,在外借處的大廳里,李言艮躲在十幾排墻一樣的書架中間鼓搗了半天,捧著六七本書來登記。特依對這個人毫無印象,但是覺得他的名字比較奇怪,似曾相識,卻又搞不準在哪里見過。特依說,圖書館從不允許一個人一次性借走兩本以上的書。
“那么……”李言艮低頭看了一眼那些書,“好吧,這是你的規(guī)定是吧?”
“是圖書館的規(guī)定?!?/p>
“其實我也不想看這么多書。”李言艮捧著那些書說。
“那就得了?!碧匾勒f。但她馬上覺得這不是一個職業(yè)圖書管理員說話的口吻,于是她說,“你可以先借一本,讀完了再換下一本?!?/p>
“可是,你覺得書是一本本去讀的嗎?”
特依看著這個人,三十多歲,一般來說,這個年紀的人在讀書,已經(jīng)摒棄了功利性,也不是為附庸風雅,甚至也不是為世俗的上升。他的左邊眉毛有點不連貫,中間有些稀落,但是目光特別安靜和篤定。他穿著一件灰色的工裝,看起來比他的身體要大一些。他稍微有點英俊。但是又說不好哪里英俊。
“書不是一本本去讀,但你可以選一本去讀?!碧匾勒f。特依不是一個強勢的人,她甚至靦腆于跟人打交道。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她想起自己上衣兜里有一塊巧克力糖,她伸手進去,摸了摸,覺得安心了不少。
“弗洛姆,你覺得讀弗洛姆這樣的作品,”李言艮把那些書攤在特依面前的桌面上,說,“《論不服從》《占有還是存在》《健全的社會》《逃避自由》,什么什么的,他的思維充滿了跳躍,神經(jīng)病一樣,你就得一起讀,想到哪本翻起哪本。一本本讀,你讀不進去的?!?/p>
這是實情。參加工作以來,特依還是第一次見到有人能如此準確地道出針對某一類書的領會方式,這是真理,但是,規(guī)定不能為真理讓步。
“不行?!碧匾勒f。
“我寧可交足它們所有的押金。每本都交相應的押金?!?/p>
“不行?!?/p>
李言艮突然笑了。他狡黠地說:“那我去找六七位我的朋友,請他們分別辦理借閱證,然后一人借一本,回頭再拿給我看。這不違反你的規(guī)定。你要的無非是這樣罷了。”李言艮轉頭要走。
“我的規(guī)定?”特依喊住他。
“是啊,你的規(guī)定?!?/p>
特依靈機一動,那一時刻,她望著窗外,雖然是夏天,但是她覺得白雪皚皚。既然對方給了她如此的方向和暗號,哪怕是她誤以為的,那么生活何不轉折一些呢?何況時間是彎曲的。
“好,既然你這么說,那我就可以改變了,你都借走吧?!?/p>
李言艮再三致謝。
如果特依那天拒絕李言艮將所有的書借走,那么會發(fā)生什么呢?李言艮會懷著失望的心情離開這里,也因此,特依會懷著一點點悔意,不僅目送他打開玻璃門,聽著他的腳步在臺階上一磴磴變?nèi)?,還會跑到窗前,望著他如何離開。
事實是,特依湊到窗前。她最先看到街邊停著一輛龐大的藍色灑水車,因為它太搶眼了,在安靜和空蕩的路上,它像是一個突然冒起的嶄新建筑。然后,特依才看到李言艮的身影,他捧著那些書,打開駕駛室,鉆了進去。隨即,車就被他啟動了。
哦,原來他是一個灑水車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