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老藤:讀書與分享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2025年03月19日 第 12 版) | 作者:老藤  時間: 2025-03-28

  有這樣一句格言: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我反復(fù)琢磨其中意味后,頗有同感,深以為然。但同時又想,良友也好,故人也罷,若只是局限于相識,則囿于“知”的層面,要想有“行”的自覺,做到“知行合一”,可以將受益之書分享給別人,如此,便應(yīng)了這樣一句話:把好人介紹給好人,將好書分享給朋友。

  孔子為何設(shè)杏壇講學(xué)?王船山為何要著《讀通鑒論》?簡單地理解,可以說是把讀書所得分享給弟子、后人。分享,讓讀書更有意義。

  讀到好書,勿忘分享,古代如此,當(dāng)下更應(yīng)該如此。一本好書,不想被海量的出版物埋沒,就需要有人披沙瀝金,去蕪存菁。尤其在知識成幾何數(shù)量累積的今天,若讀到一本心儀之作,如同掘玉人在砂礫中掘到一塊籽料,是你的幸運,也是對他人的激勵。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道理就在這里。人們都知道左思的《三都賦》,《三都賦》因何洛陽紙貴?文章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一眾名流的分享,如皇甫謐讀罷《三都賦》,欣然為其提筆作序;張載、劉逵、衛(wèi)權(quán)皆為《三都賦》做注或補注。

  分享是快樂的,分享帶來的愉悅?cè)缤亩擞曷?,點點滴滴,悅己利他。分享能打開你書房的門窗,讓書香與花香相遇,讓古人與今人相逢。分享也是引領(lǐng)閱讀,形成良好閱讀氛圍的需要。我在基層調(diào)研時,曾走進大連的一所書院,雖然地處偏遠,但卻門庭若市、書聲瑯瑯。問緣由,原來是退休的大連圖書館原館長張本義在此分享他研讀國學(xué)經(jīng)典的體會。我想,年逾古稀的他把讀書分享當(dāng)成了晚年最大的快樂。

  分享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分享的好處在于體會的碰撞,所以,不要以為你對一本書體會得不深,研究得不透,就不敢分享。一本書問世后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024年夏天,我在湖南益陽清溪村舉辦新書《草木志》讀書分享會。一位讀者問我,寫草木喻人,您是不是唯一一個。我說肯定不是,文學(xué)中以草木喻人是有傳統(tǒng)的。比如《詩經(jīng)》305篇,很多篇章都是以草木來比興,寫到的植物達一百四五十種。還有以香草喻君子的屈原,屈原不僅在《離騷》中寫了16種香草,而且本人還種植了百畝蘭和蕙,用種植香草來比喻自己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我想,這次交流之后,這位讀者很可能會重讀《詩經(jīng)》和《離騷》。

  我本身也在別人的讀書分享中獲益良多。因為對儒家學(xué)說感興趣,我和學(xué)者錢年孫先生成了好友。他分享的君子文化對我影響很大,他的著作《君子文化:中華文脈的精神內(nèi)核》讓我對君子文化的梳理更加系統(tǒng)。他提到,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千錘百煉的文化基因。我想到了人們常用在君子身上的一句名言:君子成人之美。

  分享即贈與,將讀書的收獲贈與他人,不就是成人之美嗎?

 ?。ㄗ髡呦等珖f(xié)委員、遼寧省政協(xié)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著名作家)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