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個下午,我?guī)е?dāng)時89歲的老母親去移動通信公司交電話費,面對站在柜臺里的服務(wù)員排隊等待辦理業(yè)務(wù)的時候,坐在身邊的老母親不無遺憾地說:“你這輩子是不是再也不能像那些閨女那樣干公家的活兒了?”我一時熱淚盈眶,似乎終于明白,在不在公家里,是不是和遙遠(yuǎn)的國家有聯(lián)系,只是人的一種存在感,是孤獨的個體生命的本能需求,這種需求,不獨屬于知識分子,它屬于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包括秉德女人!就像一棵樹總要參向天空,一條河總要流向大海。
仰望星空
1985年8月,奶奶去世,我第一次經(jīng)歷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一場隆重的葬禮之后,奶奶的生命永遠(yuǎn)地寂于黑暗,從黑暗中聳立起來的,是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奶奶的出生年月:“1889年生于……”在奶奶活著的時候,對時間和歷史茫然無知的我,從沒有問過奶奶生于什么年代,從不知道奶奶降生時還是19世紀(jì)。當(dāng)在石碑上看到1889的字樣,心靈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觸動。從1889到1985,隔著96年的歲月,在這96年中,奶奶經(jīng)歷了什么,奶奶的生命有著怎樣的升飛與回落、激蕩與沉浮……那時,我剛剛開始寫作,還不知道有一部長篇小說在等待著我,還不知道,1889這組數(shù)字,是一顆閃著靈光的種子。后來,父親去世,叔叔、大爺相繼去世,在一次又一次的祭祀活動中來到墳地,我總能看到一片漫長的沒有邊際的黑暗,它們在一簇簇荒草中間瘋狂擴大,它們在1889這組數(shù)字的照耀下,露出山脊一般起伏錯落的模樣,而這起伏錯落的黑暗在我眼前,長久地?fù)]之不去……
這是一次黑暗中的寫作,它萌芽于揮之不去地通向1889的黑暗之中,起始于對這黑暗探險的愿望和激情。之所以險,是說在這黑暗里,我攜帶的唯一的光,是心靈,是貼近人物情感的心靈。我曾問自己,我拿什么穿越歷史,回答是:心靈。2007年秋天,在奶奶的生命寂滅了23個春秋之后,我發(fā)現(xiàn)只有心靈才能穿越黑暗中的荒野,將生命一寸一寸照亮。當(dāng)然,我試圖照亮的,不只是奶奶的生命,還有我出生的那個村莊許多人的生命,小說里的秉德女人,也已不再是奶奶,而是一個集合那一代許多女人生命的又一個生命。在我老家的村莊,不只奶奶,許多奶奶那一代老人一輩子都在關(guān)心外邊的事兒、國家的事兒,他們的家國觀從哪里來,這家國觀是怎樣一種面貌,它的背后隱藏了怎樣一種生存狀態(tài),遼南黃海北岸這個17世紀(jì)就與世界通港的碼頭小鎮(zhèn)究竟給這片土地帶來了什么……在長達(dá)三年多的寫作中,有一句詩一直縈繞耳畔,那是奧斯卡·王爾德的詩: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它激勵我在黑暗里探尋,一路爬過懸崖峭壁歷經(jīng)千難萬險,它激勵我尋找通向1889道路的出口,尋找從1889往1985走來的路標(biāo)方向,就像書中人物在黑暗中一路不停地尋找生命的出口、存在的方向……一些年來的經(jīng)歷讓我懂得,對存在方向的尋找,不獨屬于知識分子,它屬于城市鄉(xiāng)村所有人群,屬于這個世界生活在任何一個角落的人,它是一種存在感,來自生命的原動力,如同一棵樹向往天空,一條河向往大海。每個人都在溝谷中,有的人卻在溝谷里仰望星空。這星空就像魔術(shù)師變出來的魔術(shù),剛剛還五彩繽紛,卻轉(zhuǎn)瞬間蹤影不見黑暗一片。在寫作中,我,還有我的人物,在黑暗中一程又一程尋找,到又一片星空閃爍眼前,生命又一次欣喜若狂……
在黑暗里向著光明,如同向死而生。
(摘自《秉德女人》,孫惠芬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