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存在感——《秉德女人》創(chuàng)作談
來源: | 作者:孫惠芬  時間: 2019-12-02

?

 五叔是20世紀(jì)50年代考到沈陽魯迅美院的高才生,畢業(yè)后在北京、哈爾濱等地工作。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只要五叔從外面回來,當(dāng)天晚上大家必聚到一起開會,聽五叔講話。五叔是公家人,是國家的人,他講的事都是發(fā)生在遙遠(yuǎn)的外面的國家的事,什么中蘇關(guān)系、中日關(guān)系,什么第一顆原子彈、氫彈、衛(wèi)星……那樣的時刻真是美妙無比,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五叔的臉上,每個人的臉都微微漲紅,仿佛五叔的話是從國家這個粗血管里流出的血,一點點滲進了家里每一個人的神經(jīng)……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還有一種會讓我難忘,那是生產(chǎn)隊里召開的學(xué)毛選大會。那是“文革”初期,每到晚上,我都要在房后小樹林里等待老隊長的哨聲,他哨聲一響,我便撒丫子往家跑。那時父親已經(jīng)雙目失明,他去開會需要我牽著他的手。父親在那樣的會上非常激動,抱著我聽隊長在上邊念報紙講話,下頦的胡須往往不住地抖動,身子一顫一顫,就像有什么東西正通過隊長的話語傳進父親的身體……多年之后,我因為寫作從鄉(xiāng)村走出,在縣城文化館工作,有兩年還陰差陽錯地做了縣文化局的副局長,變成了公家人,每周末回到鄉(xiāng)下的晚上,父親和三個哥嫂必定自動向我圍來,像當(dāng)年全家人圍住五叔一樣。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五叔的角色,講我所能知道的那一點點外面的事、國家的事。那時我已戀愛,回鄉(xiāng)下必帶男朋友,幾次之后,男朋友因為不能在更多的時間里和我親密,再也不跟我去了。然而我從沒因此而修改日程,因為我看到了父親和哥哥臉上的光……又是一些年之后,因為寫作,我散漫的內(nèi)心經(jīng)歷了由對秩序的渴望到對秩序的排斥,以及到對無秩序的自由精神的強烈向往,我毅然辭掉文化局的工作,從縣城調(diào)到大連,又在不斷寫作的努力中有機會做了專業(yè)作家。專業(yè)作家意味著再也不用上班,再也不必開一些無聊的會,能擁有這樣的自由,對我來說相當(dāng)不易,可是沒有人知道,當(dāng)我像家庭婦女一樣成天坐在家里,再也不能經(jīng)常出去開會,我的哥哥們是多么失落!偶爾的,我外出采風(fēng)被哥哥們知道,他們會趕緊打來電話,興沖沖地問:“怎么出去啦?開會嗎?”每當(dāng)這時,我的心都在隱隱作痛,仿佛做了虧心事。

2005年的一個下午,我?guī)е?dāng)時89歲的老母親去移動通信公司交電話費,面對站在柜臺里的服務(wù)員排隊等待辦理業(yè)務(wù)的時候,坐在身邊的老母親不無遺憾地說:“你這輩子是不是再也不能像那些閨女那樣干公家的活兒了?”我一時熱淚盈眶,似乎終于明白,在不在公家里,是不是和遙遠(yuǎn)的國家有聯(lián)系,只是人的一種存在感,是孤獨的個體生命的本能需求,這種需求,不獨屬于知識分子,它屬于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包括秉德女人!就像一棵樹總要參向天空,一條河總要流向大海。

仰望星空

1985年8月,奶奶去世,我第一次經(jīng)歷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一場隆重的葬禮之后,奶奶的生命永遠(yuǎn)地寂于黑暗,從黑暗中聳立起來的,是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奶奶的出生年月:“1889年生于……”在奶奶活著的時候,對時間和歷史茫然無知的我,從沒有問過奶奶生于什么年代,從不知道奶奶降生時還是19世紀(jì)。當(dāng)在石碑上看到1889的字樣,心靈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觸動。從1889到1985,隔著96年的歲月,在這96年中,奶奶經(jīng)歷了什么,奶奶的生命有著怎樣的升飛與回落、激蕩與沉浮……那時,我剛剛開始寫作,還不知道有一部長篇小說在等待著我,還不知道,1889這組數(shù)字,是一顆閃著靈光的種子。后來,父親去世,叔叔、大爺相繼去世,在一次又一次的祭祀活動中來到墳地,我總能看到一片漫長的沒有邊際的黑暗,它們在一簇簇荒草中間瘋狂擴大,它們在1889這組數(shù)字的照耀下,露出山脊一般起伏錯落的模樣,而這起伏錯落的黑暗在我眼前,長久地?fù)]之不去……

這是一次黑暗中的寫作,它萌芽于揮之不去地通向1889的黑暗之中,起始于對這黑暗探險的愿望和激情。之所以險,是說在這黑暗里,我攜帶的唯一的光,是心靈,是貼近人物情感的心靈。我曾問自己,我拿什么穿越歷史,回答是:心靈。2007年秋天,在奶奶的生命寂滅了23個春秋之后,我發(fā)現(xiàn)只有心靈才能穿越黑暗中的荒野,將生命一寸一寸照亮。當(dāng)然,我試圖照亮的,不只是奶奶的生命,還有我出生的那個村莊許多人的生命,小說里的秉德女人,也已不再是奶奶,而是一個集合那一代許多女人生命的又一個生命。在我老家的村莊,不只奶奶,許多奶奶那一代老人一輩子都在關(guān)心外邊的事兒、國家的事兒,他們的家國觀從哪里來,這家國觀是怎樣一種面貌,它的背后隱藏了怎樣一種生存狀態(tài),遼南黃海北岸這個17世紀(jì)就與世界通港的碼頭小鎮(zhèn)究竟給這片土地帶來了什么……在長達(dá)三年多的寫作中,有一句詩一直縈繞耳畔,那是奧斯卡·王爾德的詩: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它激勵我在黑暗里探尋,一路爬過懸崖峭壁歷經(jīng)千難萬險,它激勵我尋找通向1889道路的出口,尋找從1889往1985走來的路標(biāo)方向,就像書中人物在黑暗中一路不停地尋找生命的出口、存在的方向……一些年來的經(jīng)歷讓我懂得,對存在方向的尋找,不獨屬于知識分子,它屬于城市鄉(xiāng)村所有人群,屬于這個世界生活在任何一個角落的人,它是一種存在感,來自生命的原動力,如同一棵樹向往天空,一條河向往大海。每個人都在溝谷中,有的人卻在溝谷里仰望星空。這星空就像魔術(shù)師變出來的魔術(shù),剛剛還五彩繽紛,卻轉(zhuǎn)瞬間蹤影不見黑暗一片。在寫作中,我,還有我的人物,在黑暗中一程又一程尋找,到又一片星空閃爍眼前,生命又一次欣喜若狂……

在黑暗里向著光明,如同向死而生。

(摘自《秉德女人》,孫惠芬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