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度,著名作家徐光榮出版了長篇傳記文學《蔣新松傳》,予以專評以記之。
不朽的精神豐碑
——評徐光榮長篇傳記文學《蔣新松傳》
光陰流轉,昔人已逝,而其未競之事業(yè)能夠在后人手中再接再厲、發(fā)揚光大,乃是一個人生命價值最大化的體現(xiàn)。
作為一代科技帥才的蔣新松,是我國著名自動控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原所長。他是我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研究的開拓者,領導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工業(yè)機器人與水下機器人。他參加了國家“863計劃”制定并連任4屆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確立了自動化領域發(fā)展戰(zhàn)略并組織實施,領導并成功主持了潛深6000米無纜水下機器人研制。在他的領導下我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CIMS)連續(xù)獲國際大獎,使我國自動化科研領域進入世界領先水平。他雖然已經(jīng)離開我們近20年,但他以其生命的開創(chuàng)性價值和作為知識分子崇高的精神境界,依然成為遼寧乃至中國科技事業(yè)不朽的精神豐碑。
著名傳記文學作家、亦是遼沈文化名家,同時也是遼寧傳記文學事業(yè)集大成者的徐光榮先生,在古稀之年,不顧多病之軀,以頑強的意志、求真的精神,無私的胸懷,多方采訪、搜集資料,撰寫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之長篇傳記文學《蔣新松傳》,為遼沈文學界與科技界打造出一道寶貴的精神盛宴。徐光榮作為遼寧傳記文學的資深作家,為遼寧的地域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不但撰寫了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遼寧文學史》,對古代至現(xiàn)代的遼寧文學做了詳盡而有見地的梳理,而且他的傳記作品覆蓋面尤為深廣,涉及了科技英才文化、博物收藏文化、英雄模范文化、文學藝術文化、古籍整理文化、遼菜廚藝文化、體育精英文化等等諸多范疇??梢哉f,徐光榮是遼寧文學界文化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時代,以文學方式深度參與社會生活的代表性人物,他為遼寧文學、特別是傳記文學,描繪下了濃墨重彩的圖畫。
徐光榮1983年即開始采訪寫作以蔣新松為主人公的文學作品,先后岀版、發(fā)表了《魂系人工智能王國——蔣新松傳》、《科技帥才蔣新松》、《魂系機器人》、《心向大?!返茸髌罚貌恢>氲墓P觸反復書寫這位中國機器人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以科學救國為畢生追求的科技偉人。同時,他又是與蔣新松是無話不談、心心相印的摯友,因而他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的鮮活資料,并將強烈的主觀情感傾注到對科技偉人傳記的創(chuàng)作中。所以,他奉獻出的作品是帶著溫度的,敘述是帶著體恤的,文字有著悲憫、也有著激昂,他以對新中國一代愛國知識分子感同身受的情感和理解來寫作,因此與一般的追憶性傳記創(chuàng)作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本書以近40萬字的篇幅,以蔣新松人生歷程為經(jīng),以他在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中開拓創(chuàng)新業(yè)績?yōu)榫?,勾繪了他在為祖國與科學進行的永不休止的探索,逆境中不氣餒,風雨中敢擔承,拼博奉獻的可貴精神風貌和富于戰(zhàn)略眼光的將帥風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終成為中國機器人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本書讓讀者不僅了解他坎坷飄泊的生活經(jīng)歷、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能管窺到他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靈成長歷程,以及中國新時期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進程。作者以匯融濃情與哲思的語言,將傳主的人生勾畫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富于感染力。
傳記文學的中心是寫人,如何寫好人,令筆下人物熠熠生輝,成為獨特的“這一個”,是所有傳記文學作家面臨的最關鍵問題。傳記文學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注重史實性,要求確保資料充分尊重史實,具有客觀性、真實性;二是注重文學性,作者可以根據(jù)一定的事實進行合理想象,運用文學技巧,如小說的某些表現(xiàn)手法,塑造個性鮮活的人物形象。作家對這兩個方面的掌控程度直接決定著傳記文學的寫作質(zhì)量和文學含量。徐光榮作為一名享譽文壇的傳記文學作家,有著駕馭多類型多樣式傳記文學的高度嫻熟的藝術技巧。在浩如煙海、千頭萬緒的原始資料中,他能進行有效的鑒別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最有意義的、最能代表傳主性格發(fā)展歷程的材料處理的熨帖得當,因而他的著作顯得豐富充實,具有專業(yè)性,又不乏文學性、可讀性。
在創(chuàng)作《蔣新松傳》過程中,作者面對傳主眾多的生平資料、科技資料中,準確地找到了傳記文學的邏輯原點,即牢牢抓住了蔣新松人格形成的原動力,通過對他成長里程中每一個重要事件的表現(xiàn),揭示出他性格成長以及成為新中國機器人事業(yè)開拓者的真正動因。即“是他少年時代就在心中深深扎根的愛國情懷和人生磨礪中日漸形成的與命運頑強搏斗的精神。”這種精神來源于一代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精神內(nèi)核,這是一個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最質(zhì)樸最深厚的情感積淀。在二十世紀中國處于劇烈變動的歷史時段,個人的生命歷程無法與時代相分離,作為從舊中國走過來,成長于新中國的一代知識分子,蔣新松用自己譜寫的歷史,來證明自己無愧于偉大的祖國、偉大的時代,更“不使自己的媽媽失望”。在歷盡坎坷與磨難的前半生和全身致力于機器人事業(yè)的后半生,執(zhí)著的信念與必勝的決心是蔣新松生命的全部支柱。
本書對蔣新松的生平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跟蹤式考察,憑借文學的構思方式,復原了一代科技帥才的心靈成長軌跡。作者從蔣新松戰(zhàn)亂中的童年寫起,寫到他的“一個偉人在成長”的中學時代,以及在上海交大熱情投身科學事業(yè)的開端,直到他進入中科院后,仗義執(zhí)言,因為歷史的錯誤而成為科學院系統(tǒng)最年輕的“右派”,下放農(nóng)村、工廠勞動,跌入人生的逆境。而隨著新時期科學的春天來臨,蔣新松大展科技帥才的宏圖,成為我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研究的開拓者,并且領導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工業(yè)機器人與水下機器人,成為科學技術產(chǎn)業(yè)化,轉化成為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的重要實踐與推動者。還寫到他成為首席科學家、院士 “資政”以后以富于遠見的戰(zhàn)略思維,為國分憂,為企業(yè)尋找出路,最大限度地貢獻自己的全部光與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這樣一個對科技偉人的人生故事講述過程中,我們看到一個漸次高大的靈魂,他時刻與這個世界進行對話、交流,他對科學探索持之以恒的精神貫穿于他整個生命歷程中。他在自傳中道:“科學事業(yè)是一種永恒探索的事業(yè),它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成功的歡樂,永遠是一剎那。無窮的探索,無窮的苦惱,正是她本身的魅力所在。從事科研工作40年了,我又進入了新的一輪無窮的探索和無窮的苦惱中……” 作者并沒有回避蔣新松的苦悶與彷徨,從錯劃“右派”,到“文革”十年,科學事業(yè)慘淡經(jīng)營,對人才的束縛,令主人公處于人生的最低潮。但是下放農(nóng)村,下放工廠,反而給了他一次親近大地與人民的機會,給了他改造生產(chǎn)實踐條件、技術革新的機會,他反而將之轉化為報效祖國、將科技報務于現(xiàn)實生產(chǎn)生活的動力。作者將這樣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時刻準備著獻身于科學事業(yè)、同時又在坎坷中掙扎的普通人的形象刻畫得生動逼真,并力圖從人格境界方面來豐富他的性格構成,突出了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科學的無限鐘情、高風亮節(jié)、大家風范的性格的本質(zhì)特點,這也是新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群體性格的真實寫照。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傳記文學的觀念也經(jīng)歷了更新的過程,20世紀傳記文學的興盛發(fā)展也印證了這個文體與時俱進的獨特魅力。傳記文學之所以引人注目,除去人們對傳主真實人生經(jīng)歷的關注之外,它的寫法、它的文學魅力始終是作家天然的任務,是讀者天然的閱讀期待,這同時也是一個橫亙在作家面前的難題。作為一位致力于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50余年的老作家,徐光榮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處理了這個藝術表現(xiàn)的問題。這本《蔣新松傳》,雖然篇幅長,科技專業(yè)知識涉及多,專業(yè)性較強,但并未妨礙閱讀的興趣,它之所以鮮活可感,富于立體感,而沒有流于一般此類傳記的平淡無味之感,是因為作者不僅就蔣新松孜孜不倦的科學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以詳細的介紹,更對他的大師風范、人格力量和心靈世界給予了積極的關注,令一代科技帥才的形象豐滿鮮活、立體可感,充滿了人間情味。比如,全書開篇就寫了作者在蔣新松家與他共同聆聽德彪西的交響樂《大?!窌r的情景,作者與傳主共同見證了那種大氣磅礴、氣勢逼人、寬廣宏闊的音樂對自然的表現(xiàn)力量,同樣也印證了傳主人格的境界與胸懷如大海般的寬廣,在驚濤駭浪中做果敢的弄潮人,奔向理想,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決心。這類與傳主的心境、情懷相一致的“細節(jié)”、“閑筆”,讀來讓人感到興味盎然,發(fā)揮了文學在人物傳記里所散發(fā)出的特有魅力。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這種表現(xiàn)技巧,并且運用得當。這種對人物最深層次的個性、靈魂的挖掘,對于一個傳記作家是至關重要的。正如本文前面所述,作者與傳主是心心相印的摯友,他所獲得的是別的作家無法獲取的第一手資料,他是蔣新松音容笑貌的真實感受者,是他情感律動、事業(yè)發(fā)展的見證者。他常常用生活中真實的情節(jié)、話語、故事、回憶來進入創(chuàng)作,他主觀情感的大量注入,令傳記有了生命,有了更厚重的情感。因而,傳主、傳記與作者,在這里成為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它們共同成就了這場對偉大靈魂與偉大事業(yè)的記錄。
當一個人的肉身隨著生命的凋零而逝去,他的生存價值也基本宣告了結束。但作為一代科技帥才的蔣新松,他所開創(chuàng)的機器人事業(yè)卻日益在祖國的建設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他生前身后的事業(yè)得到了繼承和弘揚,因而他的生命就獲得了不朽和永恒,他的人生價值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我們今天讀著以他個人經(jīng)歷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新中國的成長建設史,不禁會感嘆,我們這個時代也許比過去更需要這樣的科學家,更需要這樣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更需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我們寫下大師的傳記也不僅僅就是為了紀念與回顧,是否對當下社會的深刻反思要比之更重要呢?看看我們這個時代更欠缺的是什么?我們從他們的遺澤中還能發(fā)掘出什么?我想,一本人物傳記所留給讀者的可反思回味的東西應該還有許多許多,傳記文學所傳達給讀者的東西亦不僅僅是紙面上的。
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將因此而矗立于后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