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原網站入口
紅村的夢想
來源: | 作者:李學英  時間: 2019-12-02
  沒有任何緣由,我看遼西的朝陽東升,紅彤彤的,再展一片紅彤彤的絲綢。絲綢拂過之處,就是北票市南八家子鄉(xiāng)。南八家子鄉(xiāng)的第一站就是紅村,紅村的第一眼就是激浪拍打的紅色巨石,在不絕聲的轟鳴中巋然屹立。
  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有緣由,沒有緣由是文人的杜撰。文革中老爸在南八家子以北的下府勞動,老爸的傳奇故事,是帶領當?shù)氐睦习傩諊又危屶l(xiāng)親們吃上了大米。那時我還小,除了老爸之外,我不知道離老爸不遠處還有一位傳奇人物——遼寧省勞動模范王文志,紅村激浪的主人公,當年紅村的支部書記。
  如今我一而再地來紅村,因紅色的吸引,我甚至還淺薄地想過紅村的村名是“文革”的產物,結果我錯了,紅村的名稱由來已久。去年的夏天,我登上紅村沿河岸搭起的舞臺上,與當?shù)氐拇迕褚黄鹪佻F(xiàn)了一段王文志的故事,很投入、很傾情。那天夜幕朦朧大凌河畔,沒有人為的光環(huán),我每每沉醉在紅村的故事中。
  今年八十歲的王文志在紅村生長,黨齡50年,1959年就被遼寧省及當時的北票縣評為勞動模范。1962年出席省勞模會,被選為先進工作者,在紅村工作了22年,1985~1989年連續(xù)5年,被北票市政府記大功。
  紅村村前大凌河日夜奔流,王文志每天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大凌河,每晚枕著濤聲入眠,是大凌河水養(yǎng)育了王文志健壯的體魄,也滋養(yǎng)了他熱愛家鄉(xiāng)、熱愛鄰里的高尚品格。
  山俊水美、溫柔嫻靜,是鄉(xiāng)親們對大凌河的評價,但性格再好也有任性的時候。泛濫的洪水沖走旱田,紅村本來耕地就少,靠天吃飯,糧食產量低,鄉(xiāng)親們忙活一年下來卻挨餓。王文志從小看到家族里的老人餓得浮腫,孩子餓得直哭,有的甚至被餓死。他立志要改變鄉(xiāng)親們一天下來只喝粥的日子。1955年中學畢業(yè)后,為了學好水利治理大凌河水患,讓家鄉(xiāng)的凌河水為老百姓造福,他先后到丹東、沈陽水校學習水利。從此,他就跟水利結下了不解之緣。
  學成歸來,面對大凌河的枝枝蔓蔓,他開始帶領村民第一次修建紅村防洪大壩。那年冬天,西北風夾著滾滾白毛雪,刮得人睜不開眼。全村的社員都來到工地,排成一道長長的人墻,傳遞著土筐。所有的腳被黃沙埋了,所有的身子被河水浸了,所有的面龐黑了,所有的嘴唇干了。然而,經過一個冬天的苦戰(zhàn),硬是把兩股大凌河水截成了一股,爭出八百畝河灘地。當年,栽上了二百多畝水稻,秋后打了3萬多斤稻子,家家都分了好幾百斤。多少輩子沒有種過水稻的紅村人,捧著白凈凈的大米,眼里一串串的熱淚隨風飄散。
  1959年冬,王文志出席遼寧省和北票縣勞模代表大會。參加省勞模會時,時任省委書記王良同志接見了部分青年代表,全省1000個代表評選出78名省勞模,他就是其中一個。閉幕會上的晚餐,王文志與諸省長同桌而坐。1962年3月,他又出席省勞模會,再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當時的《遼寧日報》、省《青年團報》、《朝陽日報》等媒體均發(fā)表了他的事跡。中共北票縣委在當年3~4月份的《北票縣報》上發(fā)表系列文章,將王文志命名為當代的“活禹王”。
  接下來的幾年,由于大壩防洪造田,鄉(xiāng)親們相對過得好些,人們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1965年,紅村遭遇了一場特大洪水,大壩決堤,八百畝河灘全部被毀,一望無際的稻秧變成了一片亂麻。王文志急在心里,他每天行走在斷裂的大壩上,心跟倒伏的稻秧一樣一團亂麻。
  1966年春,在朝陽地區(qū)政府四級干部會上,專門通過了紅村再次修大壩的決議。當年的紅村,共有132戶,740口人,人員少,缺資金,任務重。盡管如此,王文志經過多方化緣,籌措資金,帶領群眾在上凍前一口氣完成了長1000米、高3.5米的沙壩??墒巧硥尾焕?,王文志要將它變成石頭壩。怎么辦?沒有大車拉石頭,王文志就號召家家戶戶做爬犁,他帶領全村社員采石頭、運石頭。老婆婆拉,兒媳婦拽;孫子拉,爺爺拽。
  有一次,王文志和王明禮一架錘,釬子頂?shù)陀陬^部,他一錘下去有點偏,正好碰到了王明禮的太陽穴,當時王明禮就暈了。王文志立刻坐地扶著王明禮,大約一分鐘左右,王明禮才蘇醒過來。王文志說休息一會兒吧,王明禮說打吧,要不人家把咱拉下了。 
  一邊采石頭一邊想運水泥白灰。南八家子附近有個車站,王文志趕一輛大車到站里拉散白灰,一天拉兩趟,只能拉三噸。從南八家子到工地有6華里,供應不上,有人出主意:“不行你去阜新鐵路分局試試看。”文文志第一次去阜新鐵路分局,找到了管調度的局長,就苦苦哀求他。局長說:“鐵路也在施工,我要保護鐵路3公里的路基,這事想辦的話,得通過錦州鐵路局,你先回去聽個信吧。”隔個五六天,王文志第二次去阜新,說話的局長沒在,說去錦州開會去了。王文志就找工作在鐵路的老鄉(xiāng),和局長通融了,終于如愿要來了1000噸的散白灰。王文志說當時感動得雙眼落淚,真想跪下給局長磕個頭?;疖噥砹?,卸散白灰成了難題。有時一個車箱、有時兩個車箱,社員們嘴上扎一個破手巾,兩只眼睛血紅??缮鐔T們也不叫苦不喊累,喊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  
  崩山采石的關鍵時刻,雷管不足了,王文志和水泉西隊董春商量,晚上坐紅村火車去北票。第二天早晨到公安局批雷管、炸藥,然后到物資局算賬。要求董春爭取起早九點鐘趕到物資局門口。王文志從南山公安局批,到物資局結賬。然后二人乘車奔岳家溝過梁到柳條溝拉炸藥、雷管、導火線,一噸炸藥配導火線放到車上。只用了不到3個小時。2
  2000只雷管只能王文志背著,坐汽車怕爆炸,坐火車帶雷管犯法。當時正是大雪前天氣,特別冷,頭一天坐火車去,帶一個單帽子,走到臺吉梁上,耳朵都凍得起鈴鐺泡兒了。董春將喂牲口裝料的口袋給他圍到脖子上。2000只雷管也有10來斤,又加上脖子上圍一個口袋4斤多,他從早晨8點出發(fā),走到晚上8點才到家,整整走了12個小時。
  “有王文志領路,咱跟著他干!”鄉(xiāng)親們呼聲一片。
  壩基需要測量,王文志穿著棉衣第一個跳進漂著冰塊的河里,忍著刺骨的冰寒,在沒腰深的激流中測量了近千米的水面。經過三個冬春的奮戰(zhàn),他們動用了土石方8000立方米,沙方13萬3000立方米,筑起了一道800米長的石壩,一條3米高、6華里長的沙壩,巨蟒般臥在凌河岸邊。
  800畝稻田造出來了。1968年的春天,似乎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王文志整天樂呵呵地站在大壩上放眼量,好日子來嘍!好日子來嘍!他帶領全村男女老少將這塊河灘地全部種上了水稻,春種秋收,鄉(xiāng)親們比蒔弄孩子還細心地蒔弄稻田,秋收水稻產量高達2.7萬斤。春節(jié)前每人分150斤大米。其他村子的鄉(xiāng)親扛著包米來紅村換大米過年,紅村人的喜悅映紅了他們的臉。
  是驕傲的色彩呢,“王文志指哪往哪走,跟他有飯吃。”所有的村民都如是說。
  1969年,紅村800畝河灘地,有的地塊直播,有的地塊插秧,水稻長勢良好。秋風颯颯,稻穗飄香,正當人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時,暴雨整整下了兩天兩夜,大凌河水猛漲,大壩被沖毀90米。汗水、淚水、雨水交織著,全村人手拉手跳進激流,排成人墻,與洪水搏斗。門板放下去,一下子漂起來沖走了;幾百斤重的大石頭扔下去,翻了幾個個兒不見了。800畝稻田,成了一片汪洋。鄉(xiāng)親們把腳跺得啪啪響,有的大聲哭起來。
  當鄉(xiāng)親們把王文志最后一個從水中拽出來時,只見他用手掌抹了一把臉:“別難過,洪水沖去了稻田和大壩,沖不去紅村人戰(zhàn)天斗地的雄心壯志。人在,稻田在!”大水退去,鄉(xiāng)親們含著眼淚把倒伏的水稻一棵棵扶正,感謝老天爺給鄉(xiāng)親們留下了希望的種子。冬天到了,備料,準備在1970年春維修大壩和維修渠道的時候,再戰(zhàn)大凌河。
  就這樣,800畝河灘地又變成了綠洲。王文志買來1000只北京鴨,紅掌、綠水、青山、翠柳,仿佛進入了江南水鄉(xiāng)。這一年收獲水稻3.3萬斤,紅村真的紅了。
  參加過紅村激情燃燒歲月的老人唐樹寶,對王文志有這樣評價,“紅村激浪,《錦州文藝》登過《朝陽日報》登過,《北票縣報》登過,《遼寧日報》也登過。那些年,錦州到北票這段火車總廣播這件事,火車到紅村,從車窗里齊刷刷探出的都是腦袋,他們都好奇地看紅村這個地方。三戰(zhàn)大凌河,王文志有功勞,他的勞模沒白當。”還有尤海昌老人口述:“王文志人雖老實,可脾氣不好,不過他不記仇。種800畝稻子,他大腿肚子都泡裂了。當時產量低,收后農民用水稻與別村換苞米,許多人家都不挨餓了。” 
  古代“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當年“活禹王”造福家鄉(xiāng)三戰(zhàn)大凌河。如今,40多年過去了,我經常行走在紅村這片土地上,她是我的夢繞魂牽的根。南八家子不僅僅是川州故里、鮮卑祖地,老爸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更是王文志老一輩優(yōu)秀產黨員的精神寫照。他不僅演繹了紅村激浪的故事,也詮釋了紅村的夢想,更主要的是,他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永往直前的奮斗樂章,這曲樂章,直到現(xiàn)在,依然縈繞在包括我在內的后輩們的耳畔,還包括40多年不絕期的稻花香。
  
  作者簡介:朝陽文聯(lián)編輯部編輯,一級作家,中國作協(xié)會員,遼寧作協(xié)理事,朝陽市作協(xié)副主席。出版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多部,其中散文集《筆走龍源》獲第四屆遼寧文學獎。遼寧省“四個一批”人物。
  
 

上一篇:福根的夢

下一篇:大哥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