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走近王成
來源: | 作者:肖世慶  時間: 2019-12-02
  從海里面看,我們象晾掛在鐵架子上的一排魚干,在海風(fēng)的吹拂下丟丟當當?shù)負u晃。我和劉世龍就這么拉著沙灘上的鐵帳篷架,象要作引體向上似的,邊晃著身子,邊在月光下閑聊。
  劉世龍是應(yīng)邀參加一個酒店的開業(yè)慶典,從長影來到營口鲅魚圈海濱的。邀他的是他的一位老友,這個人又恰恰是遼寧作協(xié)設(shè)在遼南基地的一個主任。于是,我們就碰到一起了。當時我們正在一間臨海的大餐廳里吃飯。吃著吃著,坐在我對面的孫春平的眼睛突然瞇起來,說:這個人怎么這么象——我回過頭,劉世龍正向我們餐桌走來。我細看了看,說:不是象,這人就是王成。這時,劉世龍已經(jīng)在我們桌上的一個空位子上坐下來,隨隨便便地,就象來趕飯頓的一個朋友。
  看上去劉世龍要比他的實際年齡“面嫩”得多。他的老友介紹說,他今年已經(jīng)七十多了。但長的就象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大概是永遠年青的王成,使劉世龍永葆了青春。劉世龍說,1964年,他演王成的時候才36歲。2001減去1964……呵,“王成”那年都73了!
  劉世龍不喝酒,只悶頭吃菜,胃口很好。同桌的都是一些作家,聊的都是寫文章的事情,他插不上嘴,便在一旁寂寞著。他好像已經(jīng)習(xí)慣于寂寞了。象他這樣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的昔日明星,只在“八.一”“十.一”或者重大政治紀念活動時才偶爾露一下面。去年紀念“抗美援朝”勝利五十周年時,劉世龍成了一陣紅人。中央電視臺從一臺到六臺,臺臺都找他做節(jié)目。各省市電視臺也趨之若鶩,把劉世龍忙活得人仰馬翻。連我這不怎么愛看電視的人,那天偶爾打開電視,也在湖南衛(wèi)視的一臺老年節(jié)目里看見他了。和他一同出鏡的還有王成的妹妹——王芳的扮演者劉尚嫻。當時我很詫異也很激動,電視臺從哪兒把這些老屏幕英雄找到了一起?
  現(xiàn)在,他就坐在我的旁邊,神態(tài)和在電視上一樣,平和的微笑,瞇縫著的眼睛,緊抿著的嘴角,說起話來略帶點蘇北口音。我問他,在電影里是不是有人給你配音?他說不是,就是我自己的聲音,配音時我說的是普通話,但也多少帶點鄉(xiāng)音。話題便由此說開了。
  論起來,劉世龍的資歷要比王成深得多。王成是“跨過江”的志愿軍戰(zhàn)士,而劉世龍卻和日本人交過手。他1939年人伍,時年才9歲。是個能歌善舞的小八路。解放后,部隊為了培養(yǎng)他,把他送進西南的一所藝術(shù)學(xué)院,后來又進北京電影學(xué)院深造。在拍《英雄兒女》之前,他在藝術(shù)片《劉三姐》中演了一個配角“阿牛”。樸實、憨厚的阿牛,如綠葉配紅花一般,將美麗善良的劉三姐襯托得光采奪目。劉世龍在《劉三姐》中的不俗表演,給導(dǎo)演和觀眾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像。1962年長影決定將巴金的小說《團圓》搬上銀幕時,最初曾考慮選一個具有英雄氣質(zhì)、高大魁梧的演員扮演王成。但,導(dǎo)演武兆堤卻認為王成是普通工人的兒子,是個平民英雄,還是選普通、樸實一點的演員來演好。在當時的長影,這樣的演員非劉世龍莫屬。可是,劉世龍在反右傾時,政治上被定為“偏右”,演英雄人物,政治上不合格。但武兆堤為藝術(shù)負責,堅持要用劉世龍。無奈,長影針對劉世龍集中地開展了“政治搶救運動”,將他好一頓“搶救”,總算是“搶救”過來了。于是,影片開拍了。
  鑒于《上甘嶺》在朝鮮實地拍攝的費用過高,這部影片便決定在國內(nèi)拍攝?,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英雄兒女》,夏天的景是在遼寧本溪,冬天的景是在吉林的通化。整個費用下來,才80萬元。
  我問了一個人們現(xiàn)在普遍關(guān)心的問題:那時,您的片酬是多少?
  片酬?劉世龍愣了一下,旋即笑了,說,哪有什么片酬。那時只有一天3角錢的伙食補助,加上自己交的3角,一天的伙食費才6角。后來領(lǐng)導(dǎo)上看我們拍的實在是太苦了,又給我們補了3角。一天9角錢的伙食,那時就覺得相當不錯了。演員們住的是工棚,20幾個人擠在一起,上下鋪。劉世龍年青,睡上鋪。演王成爸爸的周文彬睡下鋪。拍了2年的戲,劉世龍反倒拉了70元錢的饑荒。錢都花在抽煙上面了。排戲,琢磨角色,一支接一支地吸煙。“蘭翎”、“牡丹”……一盒就4、5角錢。煙酒不分家,劇組里的人也幫著他抽,一盒煙不一會兒就撒光了。
  電影拍完時,正趕上林彪委托江青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風(fēng)聲很緊。樣片剪輯出來了也不敢送審。大家都知道這部影片的人情味濃,搞不好要挨批。挨批倒無所謂,只怕把這么好的一部影片打入冷宮,不見天日。后來有人出主意,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先把片子給指揮過抗美援朝的老將軍們看,聽聽老將們的意見。片子拿到北京,在總參、總政、總后放了一圈,老將軍們看后一致叫好。當時片子的名字還是叫《團圓》。張愛萍將軍指示說:這是一部反映祖國英雄兒女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的影片,電影不同于小說,叫《團圓》似乎文了一點,可以起一個更準確的名字。
  得到了老將們的肯定,大家心里有了底,都很興奮?;貜S以后,便坐下來起名字。想來想去,也沒有比《團圓》更好的。最后有人說,干脆就用張愛萍將軍的“英雄兒女”吧。大家仔細一琢磨,嗨,還真挺名符其實的,就叫這名了!
  于是,《英雄兒女》正式發(fā)行,在全國放映,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震撼了所有中國人的心靈。尤其那首膾炙人口的插曲,“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cè)耳聽……”更是流行直今,久唱不衰。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一唱起這首歌,熱血便會在周身激蕩,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英雄王成手持報話機,高呼“向我開炮!向我開炮……”的動人場面?,F(xiàn)在,這部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影片被制成了VCD,在音像市場和地攤上隨便就可以買到。VCD的封盒上印著主要演職員的名字,劉世龍是列在最后的一個。因為,他不是大明星;再有,王成在影片里也不是一號主演。他在影片的三分之一處就犧牲了,后來的戲基本上都是王芳和王文清的(田方飾)。但是,人們一提到《英雄兒女》,一唱起“烽煙滾滾……”,想起來的還是王成和“向我開炮!”
  在鲅魚圈的海灘上,劉世龍告訴我,前不久,有家電影廠把他和當年的幾個主創(chuàng)人員找去,在一起研究論證重拍《英雄兒女》,試圖用現(xiàn)代技術(shù),濃墨重彩地重新演繹一下這個感人的英雄故事。就象重拍《渡江偵察紀》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樣。有人甚至大膽提議,給王成和王芳設(shè)計一段愛情,讓他們在異國戰(zhàn)場上愛得死去活來……
  論證來,論證去,這個動議最后被否決了。占上風(fēng)的意見是,一般情況下,重拍的效果都趕不上原片。而且,《英雄兒女》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jīng)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像,既使灑上再多的“愛情胡椒面”,也動搖不了它的地位。還是作罷吧。
  《英雄兒女》的版本看來暫時是不會增加了。將來能不能增加,那是將來的事。也許后人能拍出來更為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兒女》,不過我想,留在我們這個世紀中國人心里的王成,恐怕是要永遠地定格了。再遠一點想,幾十年幾百年之后,如今的那些大紅大紫的明星們扮演的葛格美眉都將煙消云散、灰飛煙滅,劉世龍塑造的王成會不會也遭時間湮沒?我想是不會的。他將象眾多紅色經(jīng)典影片里的主人公一樣,永遠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激勵著中國人,振奮著中華民族。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