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家有貽訓遺子孫
來源: | 作者:唐大偉  時間: 2019-12-02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家風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承方式,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名士之家的家風自有大家風范,平常百姓的家風也是樸實傳承。
  我是尋常百姓人家的小女子,寫下“家風”二字,筆下躊躇,談古人,論名人,還是只講自家?
  思著忖著,未著一字。擔心自己的文字太輕太淺太粗陋,寫不明道不清。厚重的“家風”是個大課題,心頭重,筆尖懸。
  思想間,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個清晰的身影,瘦削,黎黑,腰桿挺直,簡言少語。他是個地道的貧苦農民,卻得全家?guī)资司此?、尊他、聽他,更得鄉(xiāng)親四鄰贊譽。頓悟,我的身體里流著他的血脈,我的骨髓里刻著他的教導。寫家風,我怎能不寫他?
  他出生在遼西柳河邊的小村落,因祖訓“耕讀傳家”,幾歲便入私塾,訓斥、罰站、罰跪、戒尺是標配,《三字經(jīng)》、《百家姓》、《朱子家訓》是必會,《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必修,……
  進了學堂,長了學識,增了年歲。成為人夫、人父,一家之主,他將祖訓“耕讀傳家”又細致了許多。
  讀書明理。他把七個子女,全部送進學校。學費是個難心事,每天他都是天不明起炕,下到地里忙活兒。農閑時,悄悄背上平里省細攢下的農貨果食,步行幾十里到縣城賣掉。為了省下伙食錢,臨行前帶上兩個窩窩頭。換回一點兒錢,一分一分地攢下來,給孩子們交學費。
  勤儉持家。他在八十多歲時,每年秋收時節(jié),仍會拎著袋子,去地里撿拾被人散落丟棄的麥穗。忙了一天,黑夜里躺到炕上,身子酸疼得挺不住,便偶爾會有一聲吭。老伴兒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又勸不聽,便找來兒女們。此時,兒女們都已經(jīng)跳出農門,日子過得殷實,勸他不要那么辛苦,每天吃香喝辣,七個兒女也供得起。他答,人活著就得干呢,有手有腳有口氣就要動。咱們就是老百姓,過日子就靠“勤儉”兩字,你們要牢記,不能忘。
  靜能生慧。兒女們工作、生活上累了倦了委屈了,向他訴苦。他不急不惱,靜靜聽著。聽完了,便說,人這一輩子,哪能總是平平坦坦呢,不管遇到什么事兒,就算是烏云壓頂了,也莫慌。靜下來,以靜制動,靜能生慧。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咱的路才能越走越寬呢。
  好的家風,有溫度,有溫暖,有溫情,點點滴滴,皆是立身之道,處世寶典。他是家風的完善者、踐行者、傳承者,言傳身教,潤物無聲。
  我在他身邊長大,是他教我背三字經(jīng)、小九九,打甜棗給我吃,講典故給我聽。自小,我和他最親,也最聽他的話。他去世時,年近九旬,若在世已是百歲有余。我與他陰陽兩隔,每每想念,熱淚涌出。他就是我的姥爺楊維春。
  西晉潘岳《家風詩》中道“義方既訓,家道穎穎。”姥爺家訓若此,我輩不怠不懈,傳承永在。寫下千字小文為記。

上一篇:父母的言傳身教

下一篇:寫信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