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父親的鏵犁
來源: | 作者:富福安  時間: 2019-12-02
      1972年,我的老家因修建水庫動遷,搬到二十多里外一個叫前蒿的山溝溝里。而恰好這一年,我出生了。在我上面,有三個姐姐,加上父母共六張嘴,生活境況可想而知。當(dāng)時內(nèi)亂還沒結(jié)束,國家千瘡百孔,老百姓水深火熱,大鍋飯吃得上頓沒下頓。父親是鄉(xiāng)里教書先生,每月工資不到三十元,又要供四個孩子讀書,非常艱難。父親高中畢業(yè),也算是十里八村的文化人,自然能識文斷字,幫人立個文書寫個對子,偶有婚喪嫁娶設(shè)賬桌都要請去,一來二去漸漸贏得村民們的敬重。母親因外婆病重初中被迫輟學(xué),回家務(wù)農(nóng)。喂豬喂雞,種豆種瓜,做飯做菜,從天蒙蒙亮忙到天麻麻黑,一天趕一天,一年攆一年,日子就像朱自清筆下的《春》一樣,眼巴巴盼望著,盼望著,好日子早一點到來。

      小時候,家里是外來戶,村子里原本謝劉兩大戶,我們滿族富姓獨此一家,剛到村里那些年,自然被欺生。好在父母一輩子自力更生,從不求于人,時時讓我們小心,處處讓我們謙讓。母親更樂善好施,左鄰右舍后來相處的十分融洽。說到底,還是父母的為人所致。父母常告誡我們,人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自立自強,都要自重。尤其是父親,一輩子要強,他總說,人生在世,活的是臉面,自己對自己要有一份交代。

      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分田到戶那年,當(dāng)?shù)厝思叶加门qR牲畜翻地。我們家沒有牛馬,父親又不愿低下頭去外人家借,何況人家牲畜也在使用。母親急得直打轉(zhuǎn)轉(zhuǎn),眼見著該翻二遍地了,自己的頭遍地還沒露潮乎土。父親親自動手組裝了一只舊鏵犁,扛到大田地里,就開始“耕作”上了。父親在前面用繩子拽,母親在后面扶犁。當(dāng)時,正是晌午,烈日炎炎,父母汗流浹背,但父親牛一樣的脊背愣是沒有塌下來。村民們震撼了,“耕”到快剩三分之一的時候,送來了牛和馬。父親執(zhí)拗不過,給鏵犁套上牛馬牲畜把地犁完了。

      后來,家里都逐漸變非農(nóng)戶了,地被大隊收回,父親也不用再親自“耕”地了。這之后,我們家在山溝溝里算是扎下了根,父親的威望與日俱增。父親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挺起了胸膛,傳襲著富氏家族世代不屈不滅的家風(fēng)。他常常給我們講爺爺奶奶的故事。父親教導(dǎo)我們,做人就要腰桿子硬氣,不能讓人背后戳脊梁骨,要堂堂正正。正因如此,我們姊妹四人終于不負(fù)眾望,考上了中專大學(xué),畢業(yè)后全部分配留城。這在山溝溝里當(dāng)年也算是驚天動地的事??粗藗兞w慕的眼神,父親很是驕傲,他的付出得到了應(yīng)有的回報。

      在父母舉家離開山溝溝的時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來送行。他們從自己家拿來雞蛋、花生、豆角、小米,爭著搶著塞到汽車上。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飽含熱淚,依依不舍讓人終生難忘。父親遺憾沒能把那只鏵犁帶走,每每回想起來,都無法釋懷。

      轉(zhuǎn)眼20多年過去,再回到山溝溝里,已經(jīng)是物是人非,由于選礦動遷,大部分人走的走了,不在的也不在了,剩下幾戶年邁的,偶有認(rèn)出來寒暄幾句便也作罷,一切煙消云散。父輩們的歷史遠(yuǎn)去,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故事將在別處翻開新的篇章。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