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jì)末期,爺爺?shù)臓敔敺隼蠑y幼隨著闖關(guān)東的隊伍,離開了山東登州。幾經(jīng)輾轉(zhuǎn),踏上了遼東這片熱土安家落戶。爺爺雖是農(nóng)民,但他不管身在哪里,都受人敬重,這與爺爺秉承先祖家規(guī)遺風(fēng)密不可分。據(jù)爺爺講,我家世代讀書,家風(fēng)嚴(yán)謹(jǐn),到了爺爺這輩更甚。
爺爺把“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作為家訓(xùn),拳拳服膺淳淳教誨。打記事起,爺爺始終整潔謙卑,謹(jǐn)言慎行,他每天做得最認(rèn)真的事,就是拿一把大剪刀,對著小鏡子一絲不茍地剪他的胡子。爺爺一生不賭錢,不愛煙酒,謙卑禮讓,遇事從不與人計較,不與人爭長論短。他跟我們常說的話就是:雙拳不打笑臉人,吃虧是福。
偽滿時期,年輕的爺爺做過戶籍警察。因他生性剛烈,不肯妥協(xié)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每次通知他去開批斗會,家人都膽戰(zhàn)心驚。他倒是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說他從沒做過壞事,行得正立得直,沒什么好怕的。我們都不敢睡覺,等爺爺回來??蔂敔敳还苁芏啻笪?,進屋時總是樂呵呵地把我們幾個挨著抱一抱,然后把我們舉得高高的,就好像一位凱旋的將軍。在我的記憶中,爺爺從不像村里的老人們那樣破口咒罵,或是粗聲大氣地在親人面前發(fā)泄不滿。其實,如爺爺這般遭遇,能沒有怨懟情緒么?只是爺爺以隱忍和豁達來安撫和教誨我們,該以怎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逆境中的生活。
爺爺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每天天剛蒙蒙亮就出工了。他光干活不說話,而且是干那些誰都不愛干的活兒。歇工時,爺爺幫貧農(nóng)老郭頭鍘草、削豆餅,主動給飼養(yǎng)所里除糞、墊圈、喂牲口。有人舉報爺爺,說他拉攏腐蝕革命群眾,罪加一等。叔叔們非常憤怒此人的落井下石,爺爺把臉一沉,他們都偃旗息鼓了。爺爺說,夜晚再長,終有天亮的時候,沒什么大不了,韓信若不忍胯下之辱,就成不了一代名將,咱受點委屈算得了什么,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爺爺最終沒能成為一代名師,卻為我們留下了受用不盡的財富——寬容。
爺爺在被窩里把我們一個個摟大以后,就迷上了寫信,而且一寫就是大半夜,厚厚的,還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地貼上郵票,然后讓大哥上學(xué)時幫他寄出去。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學(xué)認(rèn)字的,爺爺把我抱在膝頭,指著信封上的字,叫我跟著念:北-京-市-最-高-人-民-檢-查-院……爸爸說,爺爺?shù)男爬餂]有抱怨和控訴,只講自己的經(jīng)歷是沒有說服力的。然爺爺?shù)男钠綒夂妥罱K還是贏得了平反的那一天。
而今,我終于明白“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之于我的莫大好處:人生難免坷折,遇事多反思自己的過失,就容易寬宥別人的惡,就會化解對人和事怨恨,做一個心胸高遠意守平常的人;禍從口出患從口入,是非曲直與己何干,不散播,勿妄言,便是個嚴(yán)以律己的修養(yǎng)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