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原網站入口
慣從母教認家風
來源: | 作者:王充閭  時間: 2019-12-02
  記得六七歲的時候,我隨母親到外祖父家去拜年,見老人家的門上貼著一副灑金朱紅墨跡對聯:“人望皆同照乘寶,家風不重滿籝金。”感到很有文采,很有學問,便默默地記誦下來。當時由于賀客盈門,里里外外忙得不可開交,也沒來得及細問便回家了。
  經過請教私塾先生,我才知道,對聯引用了唐代詩人權德輿的兩句詩,意在表明重德不重財的志趣,強調聲名,注重家風。“人望”,指聲望、名聲;“照乘寶”——古代一種光亮能夠照亮二十四輛車子的寶珠。上句是說,把聲名、德望看得像“照乘寶”、“連城璧”一樣貴重。反過來,對于金銀財寶倒并不看重。《漢書·韋賢傳》引述鄒魯民諺:“遺子黃金滿籝(竹筐),不如一經。”據此,權德輿才有“家風不重滿籝金”之句;宋人編的《三字經》,更是作了直接轉換:“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 
  說到注重家風,我首先想到了我的母親。她出身于滿族世家,金姓,祖上愛新覺羅氏有幾代都是清朝的文武官員,也算是一個大家閨秀吧。但她并沒有上過學,外祖父恪守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盡管家境富裕,卻不許女兒讀書識字。母親后來能夠看些通俗的話本、鼓詞、子弟書,都是在我父親的薰陶漸染之下逐步習練的。舊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可是,當時父親卻十分貧困。本來,我們祖上的家業(yè)也較為厚實,只是因為祖父英年棄世,父親年歲又小,門衰祚薄,支撐不起這個家當,遂使家道中落。母親過門后,不僅沒有絲毫怨言,而且很快就適應了艱難的家境。她真像古代圣賢說的,“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就眼前所處的地位,做應該做的事,不希求去做本分以外的事。相夫教子,安貧樂道,全家上下、街坊鄰里無不交口稱贊,許之以典型的賢妻良母型東方女性。
  母親個性剛烈,自尊心強。“任可身子受苦,絕不讓臉上受熱。”這是她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她賦性嚴謹,口不輕言,平素很少和人開玩笑。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在我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她發(fā)現放在大柜里的幾個特大的銅錢不知了去向,便懷疑是我偷偷拿出去換了糖球兒吃。于是,從早到晚審問我,逼著我承認。她鐵青著臉,目光炯炯似劍,神態(tài)峻厲得有些嚇人。我大聲地哭叫著,極力為自己辯誣,并且用拒絕吃飯、睡覺來表示抗議。母親沒辦法,只好再一次翻箱倒柜,最后終于找到了,原來是記錯了存放的地方。她長時間地緊緊地摟抱著我,深表悔慰之情,在爾后的幾十年間,還曾多次提到這件事,感到過意不去。
  我知道,母親是在望子成龍的心理驅使下,情急而出此。她看重的并不是幾個銅錢,而是兒子的品格素質、道德修養(yǎng)。愛之愈深,責之益切,律之則益嚴。這一點,對我后來的為人處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我成長的關鍵時刻,母親對我進行一番生命的教育,把志氣和品性傳給了我,用的不是語言文字,而是行為。
  小時候,還有一件事,留給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家西廂房住進了一位從山東搬遷過來的房客,我們稱他“靳叔叔”。他人緣很好,可是同他說話必須大聲叫喊,原來是個聾子。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們,看他“光桿子”一個,就給他提媒,把鄰村一個智力有些缺陷的女人介紹給他。新娘比新郎年輕,手大、腳大、臉盤大,整天笑嘻嘻地,我們都叫她“笑嬸”。“笑嬸”特別喜歡戴花,只要上街,她就會拿出手中所有的錢把花買下。無論是真花假花,山花野花,見著了就往頭上插,十朵二十朵,疊疊層層,滿頭花枝搖曳,然后,就對著鏡子前后左右地照。卻不懂得坐下來嘮嘮家常喀兒,和丈夫說句體已話。辦喜事那天,深更半夜里,聾子新郎一遍又一遍地催促著新娘脫衣服,可是,新娘卻只是“呵呵呵 ”笑著,硬是不動彈。她越是在那里傻笑,新郎便越是惱火,最后竟至蠻聲蠻氣地大吼起來:“你要脫褲??!你怎么就不脫褲呢?”自此,“脫褲啊,脫褲啊”,成了村里的一個笑料。
  這個“笑嬸”確是有些‘缺心眼’。我母親看她不會做針線活,便將一件年輕時穿過的帶大襟的舊棉襖送給她。不料,她卻將前后兩面顛倒過來穿反了,結果,費了很大勁也系不上紐扣,逗得人們在一旁竊笑。有時,在大門外,還會圍上一群孩子、大人,抓住“笑嬸”的一些話柄來耍笑她。每逢見到這種情景,媽媽都要喊我回家,不但不讓我跟著摻合,連看熱鬧都不許。
  她很看重這類問題,總是嚴辭厲色地告誡說,這樣取笑別人,是很不道德的,——癡乜呆傻沒有罪過。她雖然說不出來“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那番書本上的大道理,卻極富同情心,總是設身處地,將人心比已心;而且能從實際出發(fā),講出一些據說是從她的爺爺奶奶那里流傳下來的頗有些理性色彩的話:太陽爺不會總在一家頭頂上紅,三十年風水輪流轉;三窮三富過到老;上輩子聰明伶俐的,下輩人難免癡乜呆傻,現在你們笑人家,將來人家笑你們。
  看來,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特別是小時候起的作用更大,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而父母的榜樣,對塑造家風舉足輕重??梢哉f,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家風;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孩子。為此,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上一篇:我奶我媽教我

下一篇:清明是根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