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若干年前,一家人圍坐觀看電視劇《弘一法師》,父親最欣賞李叔同一句充滿禪意的臺詞 “吃苦就是享福”,并深得其中的辯證奧義。細想來,這正與我家的家風異曲同工。
父親是來自黃河之濱、孔孟之鄉(xiāng)的山東人,于京城求學,后工作在遼寧,母親是遼寧人。這個家庭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培養(yǎng)了姐姐和我。雖然我們長大成人,他們漸漸老去,但是家的精神,家的魂魄卻是珍貴的土壤,成為我們一生取之不竭的補給。
父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身上充溢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性格,恐怕也屬得上我們這個時代為數(shù)不多的“最后一個”,真乃悲喜交相,一言難盡。他愛書愛得癡迷,舍不得扔掉任何一片紙星兒,以致家里幾乎成了“文物”收藏館,他兒時的習字帖,五十年代上大學時用的講義,六十年代在朝陽給學生批改過的作文,七十年代和朋友的通信,困難時期的馬糞紙書、手抄書、日記以及自己多年集存和朋友贈閱的不計其數(shù)的書,每一本他都寶貝似的珍愛。我和姐姐要看的話務必做到,一洗干凈手,二看完放回原處,否則他會不高興,久之,我倆也養(yǎng)成了珍愛書籍的習慣。
父親身上那種中國文人式的單純、質(zhì)樸、耿直和善良,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毫無保留地付出而從不求回報的性格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大概是他那批新中國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代大學生身上所具的共性吧。父親從23歲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就飄泊在東北,從朝陽到沈陽,從為人師表到為人作嫁,直到49歲才到了一家文學期刊,與心愛的文學事業(yè)打上交道。多年來艱難困苦中練就了父親雖悲觀低調(diào),但又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性格。作為編輯,他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編發(fā)審閱了不計其數(shù)的稿件,為多種重要期刊和圖書校對編審,并多次獲得遼寧省的編校知識競賽第一名,榮獲沈陽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稱號,他用辛勤的工作和較高的文字水準在文學圈里樹立了自己的威信,成為大家公認的有學問的人、好人。而父親依然是父親,他從不自滿,時刻彎下腰來像小學生般地去學習,認為不學習就是不長進,就是落后,言傳身教,這對我們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親和母親,是從苦難的生活里走出來的人,他們甘愿為別人付出,自己卻從不奢求物質(zhì)享受,把生活降到最簡單的程度。他們對孩子也從來嚴格要求,艱苦樸素,以學業(yè)為重,但如果是讀書求學,則多少金錢都不吝惜。他們認同年輕時讓孩子多吃苦就等于讓他們今后享更大的福。父親和母親從小就教育我和姐姐,女孩子一定要自立自強,能自己完成的事絕不依靠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yè),經(jīng)濟要獨立,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要敢于奮斗、能夠舍得、不怕犧牲。他們最擔心我們兩個女孩子結婚生子后忙碌于家事而荒廢了學業(yè)和事業(yè),與丈夫的距離越拉越大。我和姐姐在父母的鼓勵下都經(jīng)歷了工作后重新回到校園,繼續(xù)深造,追尋自己喜歡的文學事業(yè)的過程。這與父母親的教誨有直接關系。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吃苦就是享福”,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我家更是父母留給我們最珍貴的財富,令人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