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追尋那一腔浩然正氣
來源: | 作者:鄭德庫  時間: 2019-12-02
  一陣隱隱的濤聲把沉睡的我喚醒。睜眼看看手機上的時間,4點28分,距約定的時間已過去了近半個小時,忙起身,看看同伴睡得正酣,就一個人輕輕出門。
  這是丹東大鹿島清晨。此時的海島還沒醒來,太陽雖已高出山巒,但被薄霧罩著,只是一張欲醒還睡的潮紅;潮水還在離岸很遠的地方慵懶地打著哈欠。昨晚的海灘燒烤、篝火晚會和漫天的焰火都于絢麗、熙攘過后重歸虛無,僅僅過了六個小時,感覺卻恍如隔世。
  穿過金龜園旁的廣場,踏上緊鄰浴場的海濱路,便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去。路很平坦,也很潔凈,清晨又少行人,一步步踏出,甚至能感受到足音和自己的心跳,恍惚間甚至還有一種久違的親切。
  其實,這一條路我在心里已走了八年。
  2007年,單位轉(zhuǎn)來一位新同事小孫,因為都愛鼓搗文字的癖好,很能談得來。談來談去就談到了他的家鄉(xiāng)丹東的東港市,這一下我來了興致,想去那里的大鹿島看看。
  原因呢?直接的,渤海邊長大的我,很想看看渤海和黃海的物產(chǎn)乃至風(fēng)土人情方面的異同,當然,自詡為“逢水必泳”的我很想在黃海里暢游一番,免得留下此生的遺憾。深層次的,還有一種文人的情結(jié),是想去那里追尋中華民族的一腔浩然正氣。我知道大鹿島東南不遠的海面就是甲午海戰(zhàn)的戰(zhàn)場,島上的鄧世昌墓就仿佛是心中情結(jié)的句號。文一點的,我記得秋瑾有一首《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的詩,雖然覺得當年船上的秋瑾去日本不大可能經(jīng)過大鹿島一帶,但畢竟是黃海,憑島面海領(lǐng)略一番那詩中的豪情,也算是差強人意了。遠一點的,島上有明末清初的毛文龍的遺跡,“吾儕赤心報國,忠義指據(jù)于此”,以孤懸之海島抗清,也算是叱咤風(fēng)云的人物。而從他納的小妾沈氏算起,也是我們營口的女婿了。
  然而我們畢竟都活在俗世中,就是這樣一個遠不算奢侈的愿望,也一再延宕。先是我調(diào)換工作崗位,接著小孫援疆,一去三年。拖來宕去,直到現(xiàn)在才終于成行。
  車沿著新修的高速路,穿過峰巒起伏滿目青翠的海城、岫巖山區(qū),進入東港地界,過大洋河,地勢逐漸開闊起來。農(nóng)作物開始以玉米和一個個大棚扣的草莓為主,逐漸過渡到以水稻為主。再接近海邊,是一片片的海蜇、對蝦的養(yǎng)殖區(qū)域。與海連接處,則是典型的鴨綠江、大洋河的濕地景色。而目光盡處,更是海天一色,縹緲遼遠。抬望眼,太陽很好,卻并不明麗,也不混沌,和地上的景物相應(yīng),呈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蒼茫色調(diào),而且皴染到整個的旅游過程,也皴染了我的心。于是竊想,“天遼地寧”這個詞大概是在這里想出來的吧!
  去大鹿島的客運碼頭緊貼著海面,坐船回望就如同漂在海上一般。海水呈渾黃色,大概含泥沙多的緣故。而大鹿島很有氣勢,遠遠望去,山勢高聳,樹木蔥蘢,很有“風(fēng)水”的韻味。登島,坐過山車一般的免費客車,翻過北面陡峭的山脊,就到了島南面的平緩處。下榻,吃飯。趕上退潮,小孩子就下海嬉戲,撿拾海鮮,大人們就四處走動,尋古探幽。晚上,則是一場饕餮的海邊燒烤……
  現(xiàn)在一個人獨自走在這海濱路上,什么都想,也什么都不想,完全是一種還愿和朝圣的心態(tài),目標是島東部山埡處鄧世昌的墓地。路是昨天打聽過的,大致的方位不會差。一個人,在這清晨的海島走路還是感到有點孤單,但“德不孤,必有鄰”。想著走著,一個人就出現(xiàn)了。一位女的,短衣短褲,卻披了件防曬的藍風(fēng)衣,風(fēng)風(fēng)火火從我的身旁超過,又停下,向路旁整理攤位的老者詢問去鄧世昌墓地的路徑,問完,又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走。遠遠地看那藍風(fēng)衣下面的兩條腿,可以判斷這位大概四十歲左右,人的臉可以掩飾歲數(shù),但脖子和四肢是掩飾不了的……另外,這位穿著打扮的“時髦度”也不夠,猜測應(yīng)該是鄉(xiāng)村女教師一類的身份,今天的朝圣,也許是為了明天的傳承。素不相識,上前搭訕未免唐突。于是,我就把這藍風(fēng)衣當做導(dǎo)游的旗幟,遠遠地跟著前行。
  跟著走著,藍風(fēng)衣拐進居民區(qū),我也拐了進去。漸漸的,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而且藍風(fēng)衣也不見了。心里開起自己的玩笑,“去鄧世昌的墓應(yīng)該有旅游的路哇!莫非這位伊妹是狐媚子?”于是判斷一下方位,向高處走。果然,拐過兩套院落,就真的上了那專修的旅游路,而且那藍風(fēng)衣依然在前面招搖。我長出一口氣,原來剛才拐彎時拐晚了。接著是一段上山路,不陡,卻挺長,每一步都得繃著勁,不一會就滿身熱汗。終于上到山埡處,出現(xiàn)了歧路,而藍風(fēng)衣也不見蹤影,于是停下喘息。忽然前面?zhèn)鱽碓捯?,判斷是藍風(fēng)衣,忙尋聲而去,就到了鄧世昌大人的墓地。
  神情不由地莊重起來,按照“祭如在”的古訓(xùn),我一步步踏上墓前高高的臺階,細心數(shù)了,104級,也不知有沒有什么寓意。遠處,仍是隱隱的無休無止的大海的濤聲;近前,是守墓人清掃環(huán)境的掃帚沙沙聲響,襯托出了幾分清幽,幾分肅穆。在墓前默立,又看了旁邊墻上的文字,才了解了這墓的來歷。原來,1938年,日本因物質(zhì)缺乏,便雇傭大連的潛水員和大鹿島的漁民,打撈“致遠艦”以充作戰(zhàn)爭之用的鋼鐵。打撈過程中,大鹿島的漁民發(fā)現(xiàn)“致遠艦”的指揮艙里有一具遺骸,便認定是鄧大人,因為按軍紀除了艦長任何人不能進入指揮艙。接著是一段頗具神秘色彩的經(jīng)歷,幾經(jīng)波折,鄧大人終于安息與此。
  這一說法,與史書的記載頗有出入,不知孰是孰非。其實,用不著歷史學(xué)家去考證,也不用科學(xué)家去做什么鑒定,鄧世昌是“致遠艦”犧牲的愛國官兵中的一員,是一個符號和象征,而“致遠艦”上犧牲的每一位都可以說是鄧世昌,都有著一腔舍身報國的浩然之氣,都值得每一位后來人的憑吊。
  往回走時,我看到藍風(fēng)衣遠比我虔誠,正從守墓人的小店買了高香恭恭敬敬地祭拜。由于移動著的視角,墓碑前的藍風(fēng)衣身影就逐漸升高,再升高……直到隱沒于漫山的青翠。
  兩個小時后,我已暢游在大海的波濤洶涌之中。大海漲潮了,涌浪一排排撲來。我把頭放到海水里,泳鏡外一片渾黃。嘴里不小心噙進點海水,也不知是主觀先驗,還是此刻的切身感受,海水似乎真的沒有渤海的咸、辣,挺親人的。換了幾種泳姿,就開始仰泳,向里游出三五十米,回頭,身子不動,閉眼,隨那涌浪進行沖浪。然后再游,再沖……沉浮間,滾滾的海濤就幻化成了甲午海戰(zhàn)的隆隆炮聲。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