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回鄉(xiāng)探親,故鄉(xiāng)都好像又梳妝打扮了一番;一次比一次美麗,一次比一次瀟灑,一次比一次好看。半個多世紀的變遷,童年時的故鄉(xiāng)已經變成了一張發(fā)了黃的老照片,被裝進了歷史的檔案。村落、房屋、樹木、土地無一例外的變了摸樣。2008年的一天,就連我出生時住過的老屋也被“徹底改造”,舊時的模樣再也看不到了。
父輩早已“駕鶴西游”。直系親人只剩下耄耋之年的兄嫂,連他們的子孫都成了陌生的人;進到村子里真有一種“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覺。再也找不到童年的故鄉(xiāng),心里不免有些蒼涼。我拼命的在搜索著故鄉(xiāng)過去的一切,尋找舊年的影子;找來找去,只有祖輩留下來的一件“傳家之寶”,能夠陪著我和哥哥一起回憶童年的往事,找回“童年的故鄉(xiāng)”。
這件“傳家之寶”就是一只燒火做飯用的舊風匣。風匣又叫風箱是一種古老的吹風機,也說不清楚是那一輩子傳下來的,它是我們家族里現存的、唯一的、“資格”最老的器具;比我和哥哥,甚至比我的父親“資格”還老。它見證了我家?guī)状说某砷L,天天目睹我家?guī)状说牟衩子望}、一日三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歷盡滄桑,卻沒有以“老資格”而自居。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日,自愧比不過那些“現代化的家伙”,帶著幾分羞澀,不好意思的、悄悄地離開了人們的視線。
只有當我回故鄉(xiāng)探親的時候,才是這只舊風匣的得意之時。這時,我哥哥就會在院子里搭起爐灶,生火造廚。于是這只“風匣”就有了用武之地,“呼嗒”、“呼嗒”的忙活起來,大顯威“風”,造出一桌美餐,為我們這個十五口人的大家庭營造出一種歡樂、祥和的氛圍,圍在一起述說我和哥哥的童年往事。
這只不起眼的舊風匣,不但“資格老”。更經過大風雨,見過大的世面,經受過戰(zhàn)火的“烤”驗,受過傷,掛過“彩”。1943年夏天我才兩歲,日寇對我的家鄉(xiāng)進行了一次“掃蕩”。“日本鬼子來了!”。聽到消息,全村男女老少立刻行動,女人用鍋底的黑灰抹成鬼臉,男人帶上少量食品和衣物,拉家?guī)Э谒纳⑻用?。那時我正在出麻疹,朦朧中只知道父親用被單把我包上,騎上毛驢,由哥哥牽著毛驢悄悄地往村外逃去。
一家三口總算逃了出去,家里卻發(fā)生了慘案:鬼子兵把我家翻了個底朝上,沒找到金銀財寶和任何值錢的東西,沒好氣的朝屋里放了幾下空槍。正要離開時,鬼子們發(fā)現了東廂房牲口棚里的一窩蜜蜂。“蜂蜜地,大大地有,米西,米西地!”。幾個鬼子立刻撲上去要吃蜂蜜,被我家的蜜蜂蜇了個“抱頭鼠竄”。鬼子們并不死心,把我家的蚊帳扯下來,包著腦袋又要沖上去吃蜂蜜。上千只蜜蜂團結對敵,猛烈反擊,鬼子兵還是靠不到跟前。
就氣急敗壞的鬼子兵,放火燒了我家的蜂房,成百上千只蜜蜂慘死在烈火之中。慢慢的,大火燒到了蜂房隔壁伙房里,伙房有一堆柴禾,柴禾燃燒的時候燒壞了風匣的一角,燒掉了風匣的把柄,無辜的風匣受了重創(chuàng)躺在了硝煙里。逃荒回到家里父親把風匣修好,使它又恢復了往日的活力。父親故去以后,這只舊的風匣就成了一件珍品,被哥哥保存了下來。
在農村,風匣幾乎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東西,并沒有什么神秘。然而童年在看父親殺雞的時候,我卻發(fā)現了一個小小的秘密:父親每次殺完了雞,都要先把雞腋下、胸部的細毛拔下來,裝在一個布袋里保存起來。當時我并沒去刨根問底,悄悄地記在了心里。
每年到了冬閑季節(jié),父親都要在避風向陽的屋前修理風匣。把風匣打開,里面有一塊長方形的擋板兒,其四周是縲上去的雞毛密封起來的,這就是風匣的活塞。用的時間久了,活塞漏風撒氣,就要換掉那些舊的雞毛。殺雞留起來的那些細細的絨毛就有了用場。這時候,才使我解開了父親“殺雞留毛”的秘密。父親仔細的把舊的雞毛拆下來,把那些新的雞毛縲上,風匣密閉的性能恢復了,吹起風來就更有勁兒了。
我和小伙伴兒們,從風箱的“密封活塞”原理中受到了啟迪,發(fā)明了土造的玩具——水槍。當時,我們做的水槍都是就地取材,水槍的筒是用蓖麻的桿做的。在一節(jié)蓖麻桿的一端留下個小眼兒,做噴水口;另一端留著的大眼兒,做活塞口;在一根筷子頭上綁上棉絮做活塞;一個土造的噴水槍就做好了。小伙伴兒們互相噴水嘻戲,樂趣無窮。
由于父親在農村的業(yè)余行醫(yī),風匣還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制藥工具。從我記事兒的時候,就開始看著父親生起火爐,哥哥拉著風匣煉丹、制藥了。哥哥拉著風匣,爐子上冒著藍色的火苗,藥鍋里冒著輕輕的白煙兒,父親彎著腰不斷的攪動,爐火烤紅了面頰,臉上掛滿了汗珠,風匣發(fā)出“呼嗒”、“呼嗒”響聲,一派火熱的場面。
父親制作的藥有三種,第一種是白色的粉末,專門治療膿瘡。第二種藥是膏藥。第三種是蜜丸藥。幼年的我看到這些制藥的場面只覺得非常神奇。長大了回憶起來還真有一種“天工開物”感覺。覺得父親的事業(yè)是那么的神圣。
父親常說,這只風匣不但伺候我們家一日三餐“勞苦功高”,在他治病救人的事業(yè)里,也有這只風匣的一份功勞。這只風匣被稱為我們家族的“傳家之寶”,就當之無愧了。
我的幼年、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幾乎天天和風匣打交道;父親是個大忙人;母親去世早,種地、做飯、行醫(yī)、縫補、洗涮樣樣都得干;對我的指導、教育大都放在了做飯的時候;常常是我和哥哥輪換著拉風匣,父親來做飯菜;就在拉風匣的聲音伴隨下,父親教導我們做人的各種道理。父親常說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好男兒志在四方”、“不義之財不能貪”、“君子愛財取之以道”等等至理名言,至今仍然時常在我的耳邊回響。
1964年夏天,我利用軍事院校放暑假的機會回鄉(xiāng)探親;用平時節(jié)省下來的津貼費,買了兩瓶“西鳳酒”帶回去孝敬父親。像過去一樣,父親把風匣搬到院子里,支起爐灶拉起風匣做了一桌飯菜;把在城里工作的哥哥也叫了回來。分別三年后的聚會以“酒”為話題,父親講起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以及“酒能壯英雄膽,也能壯賊人膽”;“酒能鼓舞斗志,也能消磨斗志”;“酒喝成癮,人就變成了酒鬼”;“酒喝醉了會貽誤大事”, “喝涼酒,花臟錢,早晚都是病”等至理名言。還再三囑咐我:“知識、才藝不壓身;臟錢、酒色害死人”。并告誡我在部隊千萬不可“ 嗜酒”誤事。
當時父親的一席話,對涉世未深的我只不過是洗耳恭聽罷了,并沒有引起共鳴。走過了漫長的人生之路,看過了世間眾生百態(tài),才品出了其中的真諦。
每當想起父親,就會想起故鄉(xiāng),想起哥哥,就會想起遠在千里之外的那只舊風匣。故鄉(xiāng)是托著我長大的一方土地;父親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那只舊風匣,則是我和哥哥人生最好的朋友和伙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