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以為,此生不會和體育發(fā)生任何瓜葛,但是在年過40歲以后,忽然和這位熟悉的伙伴開始親密接觸。這一接觸,居然有了讓自己十分震驚的發(fā)現(xiàn)。這個伙伴,不僅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而且,如果沒有它的存在,我也許與這個世界無緣。
“回力牌”球鞋
1984年,我從錦州師范學校畢業(yè),分配到當時的葫蘆島區(qū)(現(xiàn)稱龍港區(qū))一所小學任教。一上班,就遇到很多知道我父親的前輩。學校的同事中,有父親的學生,鄉(xiāng)里、區(qū)里有很多知道他的同行。到鄉(xiāng)里開會,甚至常常有人直接走到我的面前,對我說:你父親是……
我趕緊點頭稱是。
說起我的父親,大家都是:你父親,籃球打得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
進修學校的康老師告訴我:那時候,區(qū)里沒人會打球,要和廠礦、部隊比賽,你爸一上,咱地方就贏了。他一個人,能進攻、能防守,個兒雖然不高,籃板球還總是他的。大伙一看他來了,就興奮了。……那時候,總有球賽。要開賽了,鎮(zhèn)里、鄉(xiāng)里的文書,就騎上自行車,上營盤去接你爸。
我家那個屯子,叫營盤。離錦州灣海邊8里路。站在我家的房頂,向東一望,就能看見:一帶平靜的海面上,有座藍幽幽的筆架山。當年的營盤村,根本想象不到50年后,會成為遼寧沿海經(jīng)濟帶的組成部分。它不過是位于京沈鐵路與錦州灣之間的一個小屯子,雖不偏僻,但還貧瘠。
出生在這個屯子,家又很窮,如果不是1958年“反右”擴大化,把很多頂尖的文化人發(fā)配下來教書,我想,父親是不大可能念得了高中的(聲明:我不贊成“反右”)。他們那一代人,高中生很少。改革開放后,他在城里的工廠當了車間主任,高中畢業(yè)還成了“知識化”的典型,上了市報。
教過他的老師,都不是一般人。升初中的時候,成績好的都上了錦西(現(xiàn)在的葫蘆島市連山區(qū))中學,父親成績一般,只好去了高橋的“自費班”。這個“自費班”是由一些“右派”分子任教的半私營學校,去讀書的時候,要往學校交些錢和高梁米。和錦西中學相比,就像今天的鄉(xiāng)鎮(zhèn)高中與市里的重點高中之比。但是,“自費班”是教育水平最高的學校。老師們年紀比較大,學問也大。父親至今還記得,有一個老師叫“李希凡”——多深奧的名字。
那一屆“自費班”很多人都考上了錦西高中,升學率全縣最高。
父親上了高中,又遇到了一個好老師,馮黑子。
馮黑子是體育教師,籃球教得最好。怎么個好法?后來的中國男籃教練蔣興權(quán),就是馮黑子的學生。
體育教師馮黑子(向馮老師致歉!我沒有問著他的名字),帶出了一批籃球人才。父親說,蔣大個兒(蔣興權(quán))上高中的時候就能扣籃。
馮老師教會了他們籃球,也培養(yǎng)起他們對體育的興趣,更讓他們看到了出路和希望。蔣興權(quán)從錦西高中考上了沈陽體育學院,我父親的目標也是這所學校。只可惜,他畢業(yè)的那一年,沈體調(diào)整了招生目標,體育成績按專業(yè)標準考試。馮黑子建議他試試其他學校的體育系。他沒有同意,堅持到沈陽參加了專業(yè)考試?;貞浤谴慰荚?,父親說:知道難,但是拼了,跳高的時候,光著脊梁,就穿個小褲頭,平時都沒跳出那么好的成績。
當然,他沒有考上。否則,后來就不會在葫蘆島區(qū)的藍球場上“稱雄”了。
高中畢業(yè),沒有考上大學,父親回家務(wù)農(nóng)。三年高中下來,他習慣了穿一雙回力牌球鞋。再加上總有鄉(xiāng)里、鎮(zhèn)上、區(qū)上的人來找他打球,回力鞋成了他的標志。和我母親頭一次見面,也穿了一雙回力鞋。
二老當年搞對象,是別人介紹的。介紹人把這邊的意思傳過去,我姥家那頭忽然沒了消息。父親左等右等沒有信兒,終于耐不住性子,借了臺自行車,找到老官堡去了。進院子一打聽,敢情這邊還沒拿定主意。
我姥爺迎接了找上門來的這個年輕人,陪著坐在炕頭上,說了些這方面的話。當時,母親正在后院園子干活,聽說來了個小伙,要和她搞對象,嚇得渾身沒勁,差點坐在地上。屋里的人幾次三番地叫,她硬挺著走進外屋,隔著門,瞄了一眼站在父親身邊這個穿著一雙回力鞋的“男的”,扭身又回到園子干活去了。
父親的這次拜訪,沒有得到結(jié)果。因為,老姑姥姥提出了異議:哪有走丈人家不穿雙皮鞋的,沒有也得借一雙??!
父親直后悔,怎么就沒想到來之前借雙皮鞋呢!但是,后悔也來不及了。
到家第二天,介紹人捎信兒來,人家同意了。
咋還同意了?為啥?
女孩就喜歡穿回力牌球鞋的那個勁兒,瞧著精神!
傍晚時分的球賽
母親嫁到了營盤。
我還不到3歲的時候,我家就搬出土改時分的老房子,住進了新房。新院子落成,我姥爺從老官堡拿來一棵棗苗,栽在院子里。到今天,它已經(jīng)長到水桶那么粗了。
父親的回力牌球鞋不止一雙,臟了,脫下來。母親拆了鞋帶,摁在洗衣盆里刷干凈,晾在棗樹的橫枝上。旁邊的細枝上,繞著白白凈凈的鞋帶兒。晾干了,收起來,等著父親來換。父親總是讓人找出去打球,去一回,就得換一回鞋。母親不厭其煩,每次洗完一大盆衣裳,接著就刷回力鞋,然后再晾到棗樹上。
母親不太愿意父親去馬杖房(當時葫蘆島鎮(zhèn)政府所在地)打球,因為家里的人(我猜主要是她)看不到球賽。父親說:在屯子里玩,你也不去看啊?
母親說:誰稀罕看咋的?跟著心緊!
說是這么說,很多時候,只要是在屯子學校的操場上打球,母親常常抱著我的兩個小妹去看,在人群后邊,還站得遠遠的。只是早年,屯子里的球賽不多。后來,父親又進城做了合同工,小學校的操場上,很少看見他打球了。
“反擊右傾翻案風”那年,屯里住進了地質(zhì)隊。地質(zhì)隊是國營單位,野外堪探,一幫大老爺們星期日沒事干,文體活動挺多的。住進屯子不久,就都知道我父親會打球。一個黑紅臉、與父親年紀差不多的人,總上我家來找。父親白天沒有時間,只在每天傍晚或是星期天的時候,能打打球。
黑紅臉叫王世慶,打過幾場球,和我父親就成了朋友。有時也來家里喝酒,常給我們送來他們食堂里的白白凈凈的大饅頭。王世慶愛打球,球技卻一般。投籃之前,總要拱一下肩,做出很夸張的樣子。球投出去,卻總是不著邊際。
營盤屯子里,會打球的湊不成一個隊。腰街的齊振鐸、東頭的老尹家大柱,這就算是高手了。實在沒人的時候,隊長韓祥的兒子三寶也讓上。這么湊合,還總湊不齊。有時候,三寶都上了也缺人,只好喊來后街的大伏新。大伏新那時候才10幾歲。這么個七湊八湊的民兵隊,在我父親的率領(lǐng)下,還總贏地質(zhì)隊。父親笑話王世慶:地質(zhì)隊也沒啥人??!
王世慶喝一口酒,抹一下嘴巴,拱起肩來夾一口菜,再放下筷子,揮著那只手說:我們有個隊長,在省隊打過替補,見過毛主席。等他來的,咱們好好會會。
父親也夾菜,然后跟他說:正經(jīng)的,你一定叫他來。
王世慶高高舉起那只手:我指定叫他來。
那個隊長終于來了。關(guān)于王世慶和我父親的這個約定,不知什么時候全屯的人都知道了。那個隊長來的那天,腰街的二良子、驢頭幾個半大孩子,到我家里來了好幾趟,告訴我父親,那個隊長長得啥樣!
二良子說話的時候,兩手插著褲兜,邊說邊顛當:老舅?。ㄍ椭蟹Q呼),我看夠嗆啊。
父親說:你好好說,別顛當!
一屋子人都笑起來。
這場球賽是下午3點多開始的。屯子里、地質(zhì)隊都來了不少人,前屯牛營子、貢屯,東邊大、小東山也來了一些孩子。我和大妹來到球場的時候,人們已經(jīng)圍嚴了。我們只好爬到二隊部的墻頭上遠遠地看。
那個隊長,穿著一件白色的老頭衫,中等個,方方正正的臉,很白凈。整個身材不像我父親那么瘦溜,倒顯得胖胖達達。
球賽開始了,小學的齊瑞榮老師被請來當裁判。老尹家大柱個比較高,他上場和王世慶爭球。只可惜我站的這個墻頭離球場太遠了,打了不一會兒,只看見球場里面揚起很高的塵土,間或看見齊振鐸一下一下地跳起來(父親說:他的彈跳能力非常好)。看了半天,也看不清怎么回事,光跟著球場邊上的人們瞎吼吼。
母親拉著我的兩個小妹,在外面轉(zhuǎn)了好半天,最后,不知鉆到哪個人堆里去了。
那場球,營盤隊以一球險勝。最后的情景,人們聚在一起的時候講了無數(shù)遍:快終場了,老尹大柱在球籃西側(cè)拿到了球,剛想外傳,父親跑到他跟前。大柱把球給他,然后張開雙臂把地質(zhì)隊的人都隔在身后了。幾秒鐘的空兒,父親雙手舉球,籃球劃過一道狐線,欻!應(yīng)聲入網(wǎng),一個漂亮的“干籃”(我們這兒把不著球板投中的球叫“干籃”)。
那個隊長沒呆幾天就走了。走之前的一個晚上,特意到家里和我父親說了很長時間的話。
總打球,人就打出感情了。地質(zhì)隊走的時候,難舍難分的。請吃飯、到錦西照相館照相,那些日子,大家心里都酸溜溜的。
“跑”出營盤
恢復高考以后,營盤沒考出幾個去。我是1981年考上“錦州一師”的,還是個“小中專”。和我同時考到錦州師專的,是后街的陳老五。
我這個中專,父親沒太往心里去。倒是老五這個師專挺可他的心。不是因為??票戎袑8吡艘恍?,而是因為老五考中的是師專的體育系。
父親說:老五多好,體育系,戶口變了。到學校,每月25塊錢,42斤糧票。你的小中專,每月16塊5毛,還分細糧粗糧,細糧12斤,一個月吃不到頭。
其實我明白,體育系一直是他的心結(jié)。
老五是“跑”出營盤的。老五長我3歲,小時候,前街后街的孩子玩“定人”,老五就特別能跑,誰也捉不住他。后來,學校開運動會,比賽100米,他和貢屯的石井利差不多。
石井利在我們南北屯跑百米是頭一名。每當比賽,他一邊跑一邊喊“阿西”,我們一幫孩子就把百米賽跑叫“跑阿西”。最早的時候,老五“跑阿西”是跑不過石井利的,差著好幾歲呢。后來,老五厲害了,超過了石井利,代表學校上公社去“跑阿西”。
老五媽不讓他跑,瞅著老兒子累得呼赤吭赤的,心疼。一到運動會的時候,就把老五留在家里。小學的時候,齊瑞榮老師總上家里來找,做老五媽工作。后來上初中了,齊振鐸又來找,齊振鐸在初中教體育。都是屯中的,老五媽怯不開面子,只好同意他去。沒想到,給老五同意出一個好前程。
老五的考試成績不好,考不了多少分,初中念完了,也沒考上錦西一高(重點校),瞧著年齡還小,回家到隊上上班還早了點,湊合念吧,就上了公社初中的帶帽高中班。這個高中班念得挺費勁,每天坐火車到錦西,再走8里路到學校;晚上先走8里路到錦西,再坐火車回家。老五覺得沒意思,想不念了,老五媽說:念吧,上班太小了,地里活也不好干。老五沒心拉腸地念。
課本弄不明白,體育課挺愛上,他跑得快,一上體育就總能找到自尊。做器械、長短跑、跳高跳遠,干啥啥行。有一天,體育老師谷躍貴對他說:陳玉秋你應(yīng)該考體育學院。
老五大名叫陳玉秋。谷老師的話,陳玉秋同學沒聽明白??俭w育學院,什么意思?他沒問,老師也沒往下說。
過些日子,公社中學的高中班并到二高中。陳玉秋同學上錦西來念書了。一進新學校,就看見7、8個同學繞著操場跑。他問同學:那幾個人干啥呢?
答曰:考體育學院的,練“專業(yè)”呢。
老五想起谷躍貴老師的話,心里長了草,馬上到學校體育組去問。體育組的老師看看他:你行嗎?
老五說:試試唄。
一試,行了。老五開始跟那幾個人一起練。累夠嗆,那時也吃不著肉,天天高梁米,跑幾圈肚子就咕嚕,但是,跑出來了。專業(yè)課考了83分,文化課考了207分。第一志愿報了沈體,結(jié)果差了3分。就念了第二自愿,錦州師專體育系。
老五到我家,我父親就和他嘮,當年考沈體,穿著小褲頭跳高;老五跟他嘮,考沈體,就差3分啊。就這點事,兩人沒完沒了。
在營盤,我家和老五家隔著一條大溝?,F(xiàn)在,我們兩個都進城了,住著的樓隔著一條五里河。每天晚上6點鐘,相約玉皇橋頭,然后沿著五里河東去,走到茨山橋,再返回來,正好是一個小時的路。沒有特殊的事,我們倆天天堅持走。
路上一起回憶小時候的事,挺有意思的。
老五說:一輩子,要感謝谷躍貴老師,他一句話,轉(zhuǎn)變了我的命運。
我說:應(yīng)該是體育轉(zhuǎn)變了你的命運。
老五說:嗯,谷老師也是體育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體育,我就落營盤了。
“我就在那里”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 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 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 不減……
念起這首詩,我就覺得,它說的好像是“體育”與我的關(guān)系。
其實,“體育”一直就在身邊,只要你去和它牽手,隨時隨地的事。
但是,2007年以前,我離體育一直很遙遠。那幾年,寫稿子忽然坐不住板凳了。寫不過500字,渾身難受,心煩意亂,躺著,呆著,東游西逛,都行,坐下來工作,不行。跟著一些文友去了小河口,登錐子山長城。人家都走沒影了,我還在山腰“呼赤”呢。那個寫兒童文學的閻耀明、寫歷史的張宏杰,頭天登東山,第二天登西山,興沖沖、樂呵呵,渾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勁。閻耀明說:他坐在辦公室,能寫一天。
從小河口回來,我知道,自己體能照他們差。寫材料這個活,沒有體能干不了。
怎么辦?不管咋難,得把這個肚子弄下去了。
那幾年,我是這么設(shè)計的,每隔一天鍛煉,做啞鈴6組,仰臥起坐數(shù)個,然后跑步。
第一天,啞鈴5個,仰臥起坐5個(做得不標準),跑步?jīng)]超過100米,跑不動。
第二天,腰酸腿疼。等把這個勁緩過來吧,前幾天的又白做了?;仡^對著鏡子看肚子,還是挺著做吧。
這么著,總算挺過來了。日子多了,肌肉的酸痛不那么難受了,感覺還挺好。啞鈴越做越多,8斤的一次能做到200個,有點煩了,換個15斤的。仰臥起坐做到10個,然后30個,100個,最多的時候,每天做半小時,600個。
我和“體育”緊緊擁抱了。做幾天,就照照肚子,感覺沒小多少。很失望,也灰心。但是也得做啊。堅持做了2年,終于有效果了。有一天,在單位和人抬化肥,下鄉(xiāng)支農(nóng)。一個副縣級干部和我搭伙,扔上車3袋,我的頭上淌下汗來,但沒感覺累。副縣級干部不行了,沖著我擺手:等會兒等會兒,抽棵煙……這家伙,忒沉了。
仔細回想一下,噢,對了,能坐住板凳了,坐在電腦前邊,也能“寫一天了”。
再琢磨琢磨其它變化,還真挺多的。心情不一樣了,不論干啥,更有自信了。感覺好天氣多了,見什么人,上哪去,有意思了!
沒想過自己還會健身,過去看見“肌肉男”,唯恐避之不及。今天,有了閑暇,開始研究了。和老五天天一起散步,也一起探討運動健身的問題。“體育”對于一個人來說,“我就在那里,”他是人類最忠實的伙伴。這個伙伴實在是沒得說,不挑時間,不挑地點,不挑環(huán)境,也不挑人。在農(nóng)村起土冒煙的操場上,“我就在那里”;在城里寂靜的河畔上,“我就在那里”;在城市熱鬧的公園中,“我就在那里”;在機關(guān)的健身房,“我就在那里”;甚至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就在那里”…… 我們倆個都是農(nóng)村孩子,從營盤走出來,住進了這座城市,每天還能健健身,沒什么不知足的。
然而,我們忠實的伙伴依然保持了無盡的激情,它曾萌動了我們的愛情,增進了我們的友誼,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提升了我們生活的質(zhì)量,接下來,它還要不斷地給我們送來驚喜。
2013年8月31日至9月12日,第十二屆全運會將在遼寧舉行。葫蘆島作為遼寧的一個分賽區(qū),將承辦部分賽事。這位“忠實的伙伴”展開它寬博的胸懷,來擁抱我們的城市了。
這意味著什么?
葫蘆島市的龍灣商務(wù)區(qū)建起了“一場五館”,就像一個家庭又添了一個家電大件,我們的城市也添了一個大件——一組綜合性的體育文化設(shè)施。一座城市從此提升了一個檔次。隨著全運會的舉行,體育、城市和人將一起,萌動更多的愛情,增進更廣泛的友誼,改變無數(shù)人的命運,提升更多家庭的生活……
這個“忠實的伙伴”,在2013年給我們送來了最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