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老人譚久多學雷鋒的故事
歷史總是這樣。
歷史總是習慣于忘掉一些舊的名字,以便記住一些新的名字,新的感動。
在太子河岸,在遼寧省本溪市的觀音山下的小市鎮(zhèn)這片厚重而純樸的土地上,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個樸素的共產黨員的故事,也被歷史珍藏,被歲月珍藏。他用11年的對雷鋒精神的堅守,用近萬次無私的服務,寫就了一份人間的溫暖和感動,寫就了一份忠誠和奉獻。
11是兩個形象的數(shù)字,像兩道無限延伸的鐵軌,把他的理想送得很遠、很遠;11像橫跨天塹的一道橋梁,讓善良和真誠在這片土地上一路綠燈。
一
嚴格地說,譚久多的故事要從20多年前說起。那時,他工作在草河掌變電所,一個偏遠的農村變電所。
變電所附近,有一個姓張的大娘,無兒無女,生活困難。四年多的時間里,沒事的時候,譚久多就去大娘家,幫大娘修炕、修電視、劈柴,照顧大娘的生活。
后來,由于工作的突然調動,譚久多來不及和大娘告別就去了偏嶺,去籌建一個新的變電所。
大娘挺長時間沒有見到譚久多,就四處打聽,托人給他捎信??勺T久多工作的地方偏僻,信息不通,三年后譚久多才從別人口中知道大娘找自己。他特意在單位請了假,買了水果,從小市坐車去看大娘,回到變草河掌電所,才知道大娘一年前已經不在了。譚久多非常懊悔,在鄉(xiāng)親們的指點下,他找到了大娘的墳地,把拎來的水果擺在大娘的墳前,跪在大娘墳前大哭了一場。
他覺得對不起大娘,對不起大娘的一份牽掛,一片深情。他似乎無意間給大娘留下了一點溫暖,又因他突然的離去而把這份溫暖變成了一個孤獨老人的痛苦期待,這份隱隱的內疚在他的情感深處堆積了20多年,20多年后,當他給一個又一個老人重新找回微笑的時候,這份內疚才像山谷里最后的積雪消融。這一段說不上刻骨但難忘的經歷,也給譚久多一個啟示,世上有許多事不能等,孝敬老人不能等,子欲養(yǎng)親不在是作兒子的憾事,做好事其實也不能等,你想為誰做點好事可那人不在了,也是你的一件憾事。
于是,2000年退休后,譚久多就在小市鎮(zhèn)的煤炭巷租了個房子,辦了一個愛心服務站,他要用自己的手藝為殘疾人和困難戶服務。1972年就參加工作的譚久多從沒有離開過農村的變電所,一個人在鄉(xiāng)下摸爬滾,他練就了好手藝,好本事,心靈、手巧,什么都會修,什么都會干。起初,他只是想為貧困戶和殘疾人免費維修,可當他看到貧困戶和殘疾人的生活困難,不但免費維修而且還搭上買零件的錢,當時他的退休工資只有700元,時間不長就維持不下去,連買材料都沒有錢了。他去找工友林愛民,兩個人平時并沒有太多的交往,太深的交情,可聽說他做公益活動缺錢了,林愛民二話沒說借給他一萬元,用這一萬元,他不但交了房租,還填置了一些必要的工具。一年之后,借的1萬元還沒還上,他手里又沒有錢了。這次,林愛民又什么話都沒有說,再借給他一萬元,正是這兩萬元,讓譚久多走出最難的日子,堅持了11年。
11年來,譚久多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但在他11年愛心服務的道路上,他也曾經一次次被人們感動,是人們的支持,關愛和理解,支撐著他,讓他走了下去。
從事愛心服務11年,他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從來都是撿孩子的衣服和鞋穿。大兒子腳大,大兒子的鞋他穿著不合腳,小兒子的腳又小,他穿著小兒子的鞋又擠腳,腳發(fā)漲,每天晚上他必須燙燙腳才行。
2011年底,去本溪電業(yè)局明山分局作報告時,明山分局送給他兩套工作服,這是他目前最好的服裝。兩套工作服,他都整整齊齊地擺在那里,平時不舍得穿,有什么重要活動才穿上。
譚久多的內心善良和柔軟,似乎一陣微風吹過都會濺起波瀾。他看不得別人的痛苦、不幸,他的眼中和心里也放不下一粒別人痛苦的沙子。
每次走進困難和殘疾人家,面對一雙雙渴望的目光,他的心就軟了,就痛了。他不能放棄,也不忍放棄,只要有一點力氣,他就要把愛心服務進行到底。
二
11年來,譚久多騎壞了四輛自行車。
四輛自行車,都是譚久多從廢品收購站買回來,每次買回的破車收拾收拾,就成了他的交通工具、幫手,不但他騎,還得馱工具,因而他的車子,比一般的人費,一輛自行車別人能騎四年,他連兩年也騎不上。
他的第一輛車是2000年7月份買的,騎了三年,圈都爛掉了不能用了,可又沒有錢買車。他就推著破車,把服務站里的廢鐵,用不上的舊零件湊了湊,一起推到廢品收購站賣了50元錢,又推回一輛舊車。
11年里,他騎著自行車跑了幾萬里路,進行著愛心的長征,風風雨雨的4000個日子里,他撒下的不只是一片車鈴聲,還有一地真情的種子。
片斷一
家住小市鎮(zhèn)譚家堡的孟廣清是譚久多的“老客戶”,從第一次服務開始,孟廣清家的活譚久多就包下了,孟廣清也信得著這個實誠的老大哥。
去年11月,孟廣清打來電話,家里的暖氣壞了,洗衣機壞了,三輪車也壞了。
譚久多接到電話,拉上兩個兒子,帶上焊機等工具,雇車趕到20多里外的孟廣清家。爺三個安裝鍋爐,維修電器,忙了一上午才把一切都收拾妥當了。要走時,譚久多看院里簡陋的車棚壞了,二話不說又操起電焊,把破爛的車棚重新加固了。爺三個累得一身汗,看得孟家人不過意,堅持付點錢,哪怕把雇車的錢給了,譚久多說啥也不要,連孟家準備的熱乎乎的飯菜都沒動一筷子,就帶著兩個兒子回來了?;貋淼穆飞希瑑蓚€兒子十分動情地對譚久多說:“爸,你一定要立住為民服務這個牌子,你老了,干不動了還有我們倆。”
片斷二
2011年臘月27,譚久多接到一個求助電話,說家里的水管被凍裂了,漏水不止。
譚久多沒有多想,帶上工具就趕去了,去了才知道事情并不好處理,由于是室內的主上水管凍裂,地面上已經結了一層冰,水還在不斷地從裂縫處噴濺出來。找到總開關把水關掉是最好的辦法,可總開關怎么也找不到,譚久多別無選擇只能頂水作業(yè),他先將凍裂的管子用鋸鋸掉,管子一掉水從水管噴涌而出,堵也堵不住,譚久多一下子就成了水人,厚厚的棉衣被水打透了,人打著冷顫干活。他頂著水套扣,接管,在水中一干就是1個多小時,活干完了,人已凍透了。
他推車回服務站時,剛走了十幾分鐘,身上就開始嘩嘩往下掉冰碴?;氐椒照?,他脫下濕透的衣服放在電暖氣上烘著,因為服務站沒有換的棉衣,他只能披著單衣蹲在暖氣旁。
恰巧鄰居進屋,看見他的狼狽樣,開玩笑說:“你在屋里待熱了?”
譚久多自嘲地說:“心里熱。”
那次,他感冒了一個星期。
片斷三
一個叫姜希元的殘疾人,把譚久多當做自己家里的人。家里的大事小情,大活小活都給譚久多打電話。
陽臺跑水了,地板被水泡了,一腳踩上去水就泛上來了,譚久多把地板拆開,打上水泥地面,把地板重新鋪好。
熱水器上水管壞了,漏了一地水,譚久多把水管換了。
最有意思的是一次老姜打來電話,譚久多急三火四去了,問什么事。老姜說,門上的把手不亮了。
門上的把手不亮了,你用洗滌劑擦一擦不就好了,譚久多又好氣又好笑地說。
三
譚久多愛心服務站的墻上掛著許多日記本上,下鄉(xiāng)調查記錄,愛心幫扶活動臺帳,黨員活動記錄……打開本子,一筆筆捐款,一次次活動都記得清清楚楚的。
2011年11月18日
第二次去堿廠鎮(zhèn)趙堡四組汪永婷家看望,送去大米1袋,豆油1桶,現(xiàn)金800元。
參加人:王剛、譚紅軍 、于桂新、楊英、關晶……
2011年11月20日
組裝暖氣,修理管道
買件用47元(不含車費)
譚久多愛心服務的每一筆收入,每筆支出,都清清楚楚記在帳上。可記在帳上的只是數(shù)字,所有的捐款,譚久多都是把捐款人帶到被幫助人的家里,讓捐款人親自把錢交到被幫助人的手里。 譚久多說這叫直接捐款,這樣做,一是讓捐款人放心,二是捐款人只有真正走進被幫助的對象時,才會感受到愛心的溫暖和力量。
汪希振是譚久多日記本上多次提到的一個名字。
汪希振是堿廠鎮(zhèn)趙堡村的農民,妻子早年病逝,為了女兒,他沒有再成家,20多年他又當?shù)之攱專粋€人拉扯著孩子。
女兒上大學了,他松了口氣,想安度晚年,誰想天降厄運,正上大學的女兒突發(fā)精神分裂癥,中途輟學了。他帶著女兒四處治病,花掉家里僅有的積蓄,孩子的病卻依舊不見好,絕望陰云一樣籠罩了所有的日子,一個悲苦的走投無路的漢子,無奈之下?lián)芡俗T久多面向社會的公開服務電話。
譚久多聽完電話,立刻讓兒子開車,連夜趕往50公里外的趙家堡。
走進這個一貧如洗的破房子,望著癡癡呆呆的孩子,原本就善良的譚久多流下了同情的眼淚。
從此之后的半年,他帶著愛心服務隊的志愿者先后4次去汪希振的家,給他送去錢物3000元,給老汪的女兒洗臉、洗頭、買藥、看病,幫老汪收拾屋子,還在縣委組織部領導的幫助下給父女倆辦了低保。
如今,老汪女兒的病好轉了,生活的條件改善了,老汪看見了希望。
老汪的事是找上門的,有些事卻是譚久多自己撿著做的。
楊永賢是棉織社區(qū)的特困戶,原本也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可命運卻在某一天不再對她微笑,丈夫離她而去,兩個兒子都患上了重病。全家三口人只有她一個人低保的補貼。
譚久多聽說楊永賢的情況后,馬上和愛心服務隊的人員去楊永賢家,了解情況,幫助楊永賢走出困境。
他們送米、送面、送油、送錢,孩子治病的藥錢不夠,譚久多又組織縣幼兒園的老師給楊永賢捐款。在愛心的攙扶下,自卑、自閉的楊永賢重燃生活的希望。楊永賢告訴兒子說:“我們一家都要好好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老譚。”
譚久多所關心的卻是讓楊永賢一家不但有信心而且有能力把日子過下去,過好。
春節(jié),單位發(fā)了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兩桶豆油,他直接拉到楊永賢家。
縣里獎勵了他2000元,他一分鐘沒舍得動,用這錢給楊永賢買了兩臺縫紉機。譚久多知道,一時的幫助只能解一饑管不了百飽,要讓楊永賢一家生活有保障,有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只送給她一個不行,得給她一個果園。譚久多要幫助她收一些破舊的衣服,讓楊永賢扎成抹布再去銷售,自己創(chuàng)業(yè),自己造血。
他在日記中寫道:
“我親身體會到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為他人做點好事, 我心里有著一種滿足感。特別是一些殘疾人和孤寡老人,他們需要我??粗麄兊纳钊绱似D難,我也要繼續(xù)走下去。”
四
2011年,縣政法委把縣城所有棄管樓樓道聲控燈的維修工作交給了愛心服務站。
譚久多剛接手,便有許多電話打了進來,一個封閉小區(qū)一下子就打進38個電話,細細一了解才知道,有些小區(qū)的物業(yè)圖省事了,把譚久多的電話貼在樓門口,把本該他們自己做的活轉嫁給了譚久多。有物業(yè)管理的小區(qū)不是譚久多服務的范圍,可老百姓的電話打來,譚久多不忍心解釋,接到電話就去維修,這樣一下子把全縣聲控燈維修的擔子壓在自己肩上了。這副擔子重啊,光憑力氣不行,僅有服務的精神不行,還需要資金的投入,他把一分錢掰成四瓣花,經費不足,材料不夠,譚久多就將換下來的燈座拉回服務站,一個個檢查修理,一修就是半夜。
今年三十的晚上,鞭炮聲把許多聲控燈燒壞了,大冷的天,譚久多帶上兩個兒子出去維修。這個還沒修好,下一個報修的電話又打進來了,維修完6棟樓,回到家已是十二點多了。
譚久多在他的日記中寫道:
雖然沒能在家好好的過個年,但是我心里很踏實,因為我知道只要我把他們的燈修好就不會有人因為樓道漆黑而摔倒,只要他們能安安全全地過個好年,我這個年就過得很滿足。
2011年11月6日
共換掉燈座12個,修好7個,都重新利用,節(jié)省42元。
這半年多來,在小市鎮(zhèn)的街道上,人們常??吹揭粋€用自行車推著梯子,東奔西跑的老人的身影
僅僅半年多的時間,譚久多已經維修一萬多盞聲控燈,許多壞了半年、一年沒人管的聲控燈,一個電話打來,譚久多就趕過去,把燈修好。
譚久多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譚紅軍,小兒子叫譚紅生。老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譚久多從開始做愛心服務那天起,兩個兒子就是他的幫手,特別是干力氣活時,譚久多一個干不動,總有一個兒子在身邊。每次活動,譚久多都讓兒子跟自己去,參加的活動多了,時間長了,耳濡目染,兩個孩子都有了父親同樣的熱心腸,都有了同樣的愛心。
看著父親騎著自行車馱著工具,東奔西走,風里來雨里,有時去泉鄉(xiāng),山城子這樣的地方,一個來回40多里太辛苦。哥倆心疼父親,倆人一核計,大兒子拿錢給父親買了一臺大發(fā)面包,哥倆研究買車時沒告訴父親,把車提回來開到服務站時,兒子才說:“這輛車捐給服務站了。”由于單位的工作性質,大兒子是上一天班休息三天,小兒子是上一天班休息一天,休息的時間,兩個人就成了愛心服務站的專職司機
如果說,人們用“官二代”、“富二代”去描述一個特定階層人的話,那么這兩個真誠善良的年輕人應該是最標準的“愛心二代”。
五
本溪縣電臺的包艷麗是第一個采訪譚久多的記者。
2009年,感到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的譚久多給縣電臺的“小馬幫你忙”欄目打電話,包艷麗于是走近了譚久多,走進了一個老人的內心世界。采寫譚久多的節(jié)目播出后,小包和她的四個同事也成為了譚久多愛心服務隊的一員,不但是一個新聞事件的記錄者,還成了愛心服務的推動力量。她們和譚久多一起,一次次走進貧困戶的家庭,走進敬老院,走進一個個溫暖和感動。
二道河敬老院是他們常去的地方,去得次數(shù)多了,老人們都認識他們了。
雙目失明的崔大娘,無兒無女,喜歡愛心服務隊的孩子。一次聽見電臺記者雨桐的聲音好聽,就說,說話的小女孩你過來。
雨桐聽見老人喊,忙走到大娘身邊。老人握住雨桐的手說:“孩子,我無兒無女的,你能讓我摸摸你的臉,叫我一聲奶奶嗎?”
雨桐只怔了一會兒,便緊緊地抱住老人,大聲喊:“奶奶。”參加活動的幾個女孩子聽見老人的話也一起圍了過來,齊聲叫奶奶。
被幸福打濕的老人摸著雨桐的臉,淚流滿面。
不但老人哭了,在場的女孩子們哭了,在場的愛心服務隊的人都哭了。
那一刻,包艷麗真正讀懂了老人內心的孤獨和期待,也明白了譚久多愛心服務的價值和意義。他們給老人帶去的,不僅僅是物質的關愛,還有心靈的慰藉和愛的傳遞。
2011年春節(jié),本溪縣電臺又一次傳出一個親切的聲音。
愛心服務隊在春節(jié)期間不休息,如果聽眾朋友家里有電器方面需要維修的,可以隨時撥打譚大爺?shù)膼坌姆贞牭穆?lián)系電話:13624143316,不只是殘疾孤寡老人,而是包括咱們所有的聽眾朋友,像您家里的廚房爐具、電燈、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用電器還有土鍋爐甚至是暖氣片漏水、管道爛的等等,這些困難,只要譚大爺能做到,都會力所能及的幫助您。并且是不收任何維修費用的。
不只是春節(jié),譚久多在本溪縣的電臺、電視臺都播過自己的公益廣告,在本溪縣許多小區(qū)樓道門口都貼著他的服務名片。他的服務項目,聯(lián)系電話都寫得清清楚楚,方便群眾找他。
在本溪縣,有困難不但可以找警察,有困難還可以找老譚。
六
2012年3月14日,雷鋒生前的戰(zhàn)友喬安山聽說了他的事跡,專程去本溪縣看望譚久多。兩個傳承雷鋒精神的老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喬安山動情地說:“你的事跡非常好,社會需要我們這樣做,更需要你這樣的人,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喬安山提筆寫下“學雷鋒精神做好人”幾個字送給譚久多。
學雷鋒精神做好人,這話說到譚久多的心里,這話也是他后半生的追求。
2009年以來,譚久多和他的愛心服務隊共開展活動46次,參加人員5000多人次,而且成立了堿廠和社區(qū)兩個愛心服務分站。一花獨放不是春,5000朵鮮花一齊綻發(fā),就春色滿園。
2012年9月5日,經本溪縣委組織部批準,在觀音閣街道黨工委煤炭社區(qū)黨總支成立愛心服務站黨支部,譚久多任第一任支部書記;縣民政局為“愛心服務站”進行了正式的注冊;市電業(yè)局也為愛心服務站授旗,授予其“本溪縣電力公司譚久多黨員愛心服務分隊”的旗號。2011年,譚久多和他的愛心服務站被本溪縣政府、縣綜治辦授予“2010年度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2年,譚久多被本溪縣委授予“先鋒獎章”榮譽稱號,被本溪市文明辦授予“雷鋒獎章”榮譽稱號。
一花引來百花香。
11年來,譚久多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做好事的時間很“久”了,做的好事很“多”了。他以11年的堅守,讓愛的星星之火,在山城大地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