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2012年三季度文學評論述評
來源:李桂玲 | 作者:  時間: 2013-01-18

  遼寧文學理論批評在這個季度里,從發(fā)表文章數(shù)量方面,總體與上一季度持平。從綜論方面來看,包括了當代文學一些重要理論熱點問題的解讀,例如對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于文藝發(fā)展路線的巨大影響問題,文學獎項中體現(xiàn)出的代際文學觀問題,文學經(jīng)典化的再認識問題,國家“走出去”文化戰(zhàn)略的意義闡釋問題等。這些評論文章體現(xiàn)出了遼寧文學批評的宏闊視野與對重大文學政策問題的關注與重視。作家、作品論方面,從長篇小說到詩歌的解讀,從工業(yè)題材的關注到對歌詞創(chuàng)作的解析,從敘事個性的解說到長廊式的瀏覽,可謂題材多樣、視角更新、手法繁多,體現(xiàn)出了遼寧文學理論批評隊伍的素質與創(chuàng)新力。

   一、綜論
  《評獎與“承認的政治”——從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看50后作家的文學價值觀》(孟繁華,《山西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文章結合獲獎作家的具體創(chuàng)作體會,通過小說文本的細讀,以開放的態(tài)度相對深刻地探討分析了獲獎者為什么主要是“50后”作家的根本原因。作者認為,時尚的文學引領著新的閱讀趣味、展示了新的文學經(jīng)驗,這是文學向新的方向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但作家文學觀的守成姿態(tài)也于激進與新潮中適時地起到了某種“糾偏”或制衡的作用。
  《〈講話〉與一種文藝“新傳統(tǒng)”的生成》(胡玉偉,《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一文分析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與中國的新文藝傳統(tǒng)的生成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作者認為一種新的文藝傳統(tǒng)往往是在對舊的傳統(tǒng)進行反思、批判、顛覆中建構起來的。通過革命的途徑建立一個現(xiàn)代的民族國家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追求,同時必然要有一種相應的新的文藝原則與觀念的確立,在文藝新傳統(tǒng)的確立之初,《講話》無疑具有了一種原則指導與規(guī)定方向的歷史意義。而新傳統(tǒng)的確立,直接影響到了建國后直至現(xiàn)在的文藝觀念。
  《建構中國當代文學的美學品格》(梁海,《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作者認為,中國當代文學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中國當代文學始終不能堅守文學寫作與批評內在的美學品格。在不同的程度上,或“向內轉”,或“向外轉”,在不停的搖擺中失去了坐標。而文學之為文學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其詩性品質,一旦失去了這種內在的美學品質,文學也就偏離了自己最根本的軌道。文學真正的生命力,最終在于張揚一種美的、詩意的力量,與此同時,透視出文學家的靈感、靈魂和智慧,以及他積極地參與美的創(chuàng)造的自覺意識。只有這樣,也許才能真的抵御住甚囂塵上的商業(yè)、消費主義侵蝕,在一個社會價值體系普遍駁雜的時期,保持文學自身的獨立性。由此,才會倡導、堅持、把握一個真正屬于文學的審美標準,重建我們新的文學秩序、理想機制和良好的生態(tài)和形態(tài)。
  《經(jīng)典化與當代文學》(賀紹俊,《南方文壇》2012年第9期)一文,談論了文學經(jīng)典對于人的意義,但當下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使得經(jīng)典不易形成。,應該把作家的創(chuàng)作、批評家的批評,以及整個社會的文學生產(chǎn)和文學消費,都看成是經(jīng)典化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并通過夏志清等對張愛玲的重新發(fā)現(xiàn)與重視為例,強調了文學批評在經(jīng)典化過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當代文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一直彌漫著一種非經(jīng)典化、去經(jīng)典的思潮,但人們應該重新重視經(jīng)典。文學批評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制造經(jīng)典,文學批評的過程就應是經(jīng)典化的過程。
  《中華文化走出去勢在必行》(周景雷,《遼寧日報》2012年9月4日)是一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黨中央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中“走出去”這一戰(zhàn)略的深度體認與理解。從學理角度分析,作者認為在當下全球化背景中,進行文化交流實現(xiàn)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必須尋找人類文化間性并通過這種間性來傳播和展示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優(yōu)秀文化。這是我們討論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個根本前提。中華文化走出去,通過不同的文化傳播形式和渠道,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性格,以便消除神秘,增進了解,進而改善世界文化環(huán)境。中華文化走出去,可以為中華文化的當代化和開放性發(fā)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生長、生存空間。中華文化通過走出去,能夠重新建立文化自信,實現(xiàn)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平等對話。
  二、作家、作品論
  《在大眾傳媒時代堅守文學——評曹文軒的兒童小說世界》(馬力,《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作者認為,曹文軒是中國當下少數(shù)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自覺抵御,始終堅守文學的追求的作家,他能夠以優(yōu)雅地面對苦難的姿態(tài)對抗物欲橫流時代的粗鄙貪婪,以“清潔”的精神操守對抗大眾傳媒對禁忌的破壞,以憂郁的情調抵御大眾傳媒時代世俗化狂歡的喧囂。曹文軒的小說不隨眾,不媚俗,在眾聲喧嘩的大眾傳媒時代留下了自己的聲音,給沙化的文學園地留下一片綠色。他的方向是中國兒童文學應該堅守的方向。
  《陳昌平小說的敘事個性》(王曉峰,《渤海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本文從敘事學角度,在“故事”、“敘事者”、“價值觀”三個層次上,分析了陳昌平小說的奇險故事、個性化的敘述以及繼承、光大小說傳統(tǒng)精神及藝術等文本特征,并以此說明這些小說一再受文壇關注的重要原因。
  《用深情和唯美彈撥心弦——白雪生先生歌詞鑒賞》(韓春燕,《音樂生活》2012年第8期)作者認為,“工戲劇,善辭賦,具有深厚文學素養(yǎng)和功力的白雪生的歌詞創(chuàng)作選擇的就是一條用深情和唯美彈撥心弦的道路”,對美的意境的營造是白雪生歌詞創(chuàng)作所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所采取的藝術手法有時空轉換、意象跳躍和組接及整飭的對仗等。
  《沒有結局的童話——季紅真長篇小說〈童話〉》(賀紹俊,《文藝報》2012年8月15日)?!锻挕肥羌炯t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寫的是一群少年在“文革”這一特殊年代的經(jīng)歷和成長過程。作者認為,季紅真的重要身份之一是文學批評家,她對小說的解讀必然有著自己的理論指向。而這部長篇小說,更重要的是小說提供給人們的關于象征和喻義方面的聯(lián)想。小說以孩子們在一個“殘疾”的環(huán)境中完成自己的成長歷程,隱喻一種畸形社會關系中人的成長。而季紅真本人也以《聲音與氣味的世界》(季紅真,《文藝報》2012年8月15日)一文闡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坦言作品中的人物在內心已醞釀幾十年之久,并談了書名的寓意,以及通過一部小說體現(xiàn)對人生的一種思考,她認為《童話》更靠近思想小說的邊界,但是,是和氣味一樣混雜的思想。
  《工業(yè)敘事與文化返魅的寫作——長篇小說《紅晝》的視角評析》(高海濤,《中國藝術報》2012年8月17日)評論了遼寧女作家趙雁的工業(yè)題材長篇小說《紅晝》。作者認為工業(yè)題材創(chuàng)作長期以來不夠景氣,問題之一,就在于文化視角的粗泛和文化蘊含的匱乏,致使許多作品在藝術審美上缺少應有的水準、氣象和境界。而這部《紅晝》,能夠把“追溯‘歷史深處的工業(yè)’和刻畫‘工業(yè)深處的人’有力地結合起來,通過一個鋼鐵企業(yè)不同尋常的復興歷程,以特殊的文化視角展示了當代中國的工業(yè)精神”。
  《詩之為道 渾融天地——遼寧詩人近作的長廊式瀏覽并于詩有感》(高楠,《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作者以對遼寧詩人近期詩作的閱讀感受為契機,分析了近年遼寧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也分析了其不盡人意之處。作者認為,在近年文學市場化現(xiàn)象明顯的情況下,詩,這一文體,卻仍保留了自己的矜持,仍守護著自己的凈土,是因為詩是一種非市場化的文體。在讀了遼寧詩人如王妍丁、李輕松、寧明、韓輝升等一批人的近作后,作者以總體“感受是有天地游走之意,卻未入通天達地之境,澄明之樂已得,但曠然于寰宇的自由感還沒有釋放出來”來歸納,可見對于詩體閱讀理解的深度。
  三、隨筆
  《褪色的故鄉(xiāng)依然鮮亮》(劉恩波,《藝術廣角》2012年第5期)作者以自己多年游走于民間,搜集民間生活的點滴記憶,引出了對故鄉(xiāng)的存在意義的思考,故鄉(xiāng)對于人性的溫暖慰藉。作者始終覺得褪色的故鄉(xiāng)依然鮮亮,它是人類魂魄不散的皈依和見證,信物和信仰。而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無不是離鄉(xiāng)而又返鄉(xiāng)的原始沖動和心愿的表達,生命由于與故鄉(xiāng)的內在連接與契合,而變得更加深沉大度柔韌。
 
 
2012年7-9月份不完全統(tǒng)計:
陳昌平小說的敘事個性(王曉峰)
  《渤海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鄉(xiāng)村文明的崩潰與“50后”的終結(孟繁華)
  《文學報》2012年7月5日
 荒寒人性的揭示與批判——評何凱旋小說集《永無回歸之路》(孟繁華)
  《文藝報》2012年7月13日
《五四歷史變革與新文學功能的現(xiàn)代性轉型》(趙凌河)
  《文藝爭鳴》2012年第7期
小說:為時代生產(chǎn)和儲存思想(孟繁華)
  《人民日報》8月3日
永不隕落的文學星辰——蕭紅文學創(chuàng)作綜論(季紅真)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重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林建法)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
《講話》與一種文藝“新傳統(tǒng)”的生成(胡玉偉)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
建構中國當代文學的美學品格(梁海)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
堅守文化立場 重塑批評精神(李桂玲)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
論原型批評本土化的可行性(范革新)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
在大眾傳媒時代堅守文學——評曹文軒的兒童小說世界(馬力)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
評獎與“承認的政治”——從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看50后作家的文學價值觀(孟繁華)
  《山西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這個時代的精神裂變——評格非的長篇小說《春盡江南》(孟繁華、劉虹利)
  《小說評論》2012年第4期
 當下中國的文學狀況——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孟繁華)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批評的重建——解讀批評制度(牛寒婷)
  《藝術廣角》2012年第4期
用深情和唯美彈撥心弦——白雪生先生歌詞鑒賞(韓春燕)
  《音樂生活》2012年第8期
聲音與氣味的世界(季紅真)
  《文藝報》2012年8月15日
沒有結局的童話——季紅真長篇小說《童話》(賀紹俊)
  《文藝報》2012年8月15日
工業(yè)敘事與文化返魅的寫作——長篇小說《紅晝》的視角評析(高海濤)
  《中國藝術報》2012年8月17日
以文學介入中國經(jīng)驗的闡釋(賀紹?。?br />   《中國藝術報》2012年8月24日
文藝評論如何重建(牛寒婷)
  《中國藝術報》2012年8月29日
謝冕老師的“三心”以及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反思:讀謝冕老師的《1898:百年憂患》(賀紹?。?br />   《文藝爭鳴》第8期
徐巖和他的朋友們——讀徐巖的《在烏魯布鐵》(賀紹?。?br />   《文藝評論》2012年第9期
 謝冕先生的性情(孟繁華)
  《文藝爭鳴》2012年第8期
經(jīng)典化與當代文學(賀紹?。?br />   《南方文壇》2012年第9期
中華文化走出去勢在必行(周景雷)
  《遼寧日報》2012年9月4日
褪色的故鄉(xiāng)依然鮮亮(劉恩波)
  《藝術廣角》2012年第5期
用體溫觸摸戲魂——汪曾祺說戲(劉恩波)
  《新世紀劇壇》2012年第
 鄉(xiāng)土中國的未竟道路——評袁志學的長篇小說《真情歲月》(孟繁華)
  《南方文壇》2012年第5期
小說家高暉如何推開故事的窄門(張學昕)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
生命的終極之美與純文學的藝術復仇(趙凌河)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
詩之為道 渾融天地——遼寧詩人近作的長廊式瀏覽并于詩有感(高楠)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
 新的文明和生活變局(孟繁華)
  《文藝報》2012年9月5日
趙樹理現(xiàn)象綜論(孟繁華)
  《文藝報》2012年9月12日
一本文學理論雜志的樣本意義(王研)
  《遼寧日報》2012年9月18日
荒寒人性的揭示與批判——評何凱旋的小說集《永無回歸之路》(孟繁華)
  《文藝評論》2012年第9期
 
 
 
 

上一篇:

下一篇:2012年三季度詩歌述評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