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賈宏圖:感受遼寧
來源:遼寧作家網(wǎng) | 作者:  時間: 2012-08-22
  編者按  7月16日至21日,原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賈宏圖,隨中國作家“與雷鋒同行”采訪團,到雷鋒生前所在的撫順、遼陽、鞍山進行采訪。一路上,賈宏圖先生為英雄輩出的遼寧大地感慨萬千,激情澎湃,一路行來,一路創(chuàng)作,待到采訪結(jié)束,返回哈爾濱,已經(jīng)完成“感受遼寧”初稿,修改后,交與《遼寧日報》,并于8月10日北方版“蒼生寫意”欄目刊出上半部。由于版面所限,《遼寧日報》發(fā)表此作時,作了較大刪節(jié),本網(wǎng)全文刊載,以饗讀者。
  
上篇
  “遼寧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富礦。”這是中國作家“與雷鋒同行”采訪團團長王巨才先生,在踏了遼沈大地時,說的第一句話。有幸跟隨王先生及各位同仁踏上這“朝圣之旅”,激情不禁燃燒起來,正如這流火的七月。
  對遼寧的敬仰之情由來已久。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未,我從北大荒知青走上新聞崗位,曾多次到沈陽公干。曾當面聆聽新聞前輩的教誨,那位11歲就參加新四軍的遼報老總趙阜,是東北新聞改革的引領(lǐng)者,他的“新思路、新見解、新舉措”,時常讓我們有振聾發(fā)聵的感覺;那位東北流亡學生出身的沈陽日報老總劉黑枷,自稱“辦報迷”,清晨即起,第一件事是到報社取當日新報,便看邊寫批語,然后張貼在報社前廳,幾十年如一日,他的名言“新聞是帶露的鮮花”讓我記憶猶新;而那位一篇《莫把開頭當過頭》的報道讓全國石破天驚的范敬宜,是繼鄧拓之后成中國新聞界的“鐵肩妙手”的巨人,他的“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的名言為我銘記,他那“當日聞雞爭起舞,今宵撫劍猶望月”的勤奮精神讓我特別敬重。在這三位已故前輩精神的鼓舞下,在遼報集團帶領(lǐng)下,報業(yè)不斷深化改革,呈蒸蒸日上之勢,無愧東北同行翹楚。因此,作為黑龍江的老報人,我積極支持由剛剛卸任的遼報社長姜鳳羽先生主撰《東北報業(yè)史》。那將是東北的文化財富。
  八十年代,我進入文學界后,又和遼寧的許多作家成了朋友。我特別欽佩王充閭先生,不僅是因為作為半官半文的他因散文集《春寬夢窄》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還因為他“理頭書叢怯送迎,未須奔走競浮名”的個性和深厚的學識及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文情懷。當然,寫下新時期軍事文學經(jīng)典小說《啊,索倫河谷的槍聲》的劉兆林和寫下數(shù)以百萬計有海腥味和平民幽默感小說的鄧剛,都是我心儀已久的朋友。特別是在陪同劉白羽訪問遼寧及黑龍江時,讓我與大師相識并受益非淺。
  遼寧文學界朋友的大氣和熱情,讓參加這次采訪活動作家們感觸頗深。而讓我心潮難平的是,遼寧的發(fā)展建設(shè)的大手筆、大動作。為迎接明年召開的全國12屆運動會,沈陽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大工地”,路在擴寬、樓在變高,基礎(chǔ)設(shè)施在提升,得益的是老百姓。“展會經(jīng)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機遇,遼寧人抓得很緊很實。交通雖有些擁擠,但一切都在管理者的掌控中,緩而不堵,忙而不亂。看著奔跑在路口的女交警滿臉的汗水,不禁生出幾分感動。遼寧的眾多城市是因開礦建廠而修,以廠房為中心,然后圍著廠子建設(shè)家屬房和服務設(shè)施,如今已破爛不堪,而更嚴重的是有的市區(qū)在地下開礦的過程中已經(jīng)成了塌陷,可見城市改造的難度非常之大。可是智慧能干的遼寧人,把工業(yè)重鎮(zhèn)的沈陽建成了具有國際風范的大都市;我們路過的老工業(yè)城市撫順、遼陽、鞍山,都是道路寬闊,樓房別致,環(huán)境優(yōu)雅。在我記憶的圖版上,沈陽和鞍山等城市都是灰蒙蒙的顏色,煙囪林立,煙霧迷茫,街上的人都是灰頭土臉的??涩F(xiàn)在遼寧的天空清澈明媚,城市被綠樹環(huán)抱,街頭被鮮花和草坪簇擁,街上的行人裝著時尚,滿臉的自信和滿足。走出城區(qū),你會看到別樣的風光,當年曾被開腸破肚的大山,又披上新衣。真是山上被綠樹裝扮,山下有湖水點綴,路旁樹木成林,遠處村落紅磚綠瓦。在路旁,竟看到了只在南國生長的火炬樹在向我搖動著紅色的枝頭,還看到了那一片片色彩斑斕的野花在向我眨著笑眼,那大概是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的遺傳品種吧!在沈陽通往新濱縣的路上,群峰起伏,綠樹蔥郁,水伴路行,好一派“嶺南風光”!遼寧的朋友說,在遼沈大地上,像這樣的風景大道不僅就這一條。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當年為了全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局,遼寧曾作出了很大犧牲,當然也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損失;現(xiàn)在為了祖國的青山常在,他們又付出子極大的努力,取得了重現(xiàn)綠水青山巨大的成功。經(jīng)濟數(shù)據(jù),可以顯示遼寧連續(xù)的高速發(fā)展,而自然環(huán)境的恢復和完善并不為人格外關(guān)注。而這綠色的“GDP”將惠及子孫萬代。
  采訪雷鋒是我們此行的主題,參觀文物古跡不僅是主人的客情所致而還是著意的安排,因為任何杰出人物的產(chǎn)生都有其歷史的背景。遼寧是個人才輩出的大舞臺。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在28萬年的歷史長河中,這片土地奏響了多少狂飚壯歌,金戈鐵馬,烽火狼煙,群雄嘯聚,浴血奮戰(zhàn),為民族的崛起和獨立,有多少英雄豪杰競折腰!明朝的將領(lǐng)努爾哈赤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赫圖阿拉城揭竿而起,建金稱汗,后又遷都沈陽,虎視關(guān)外河山;雄心勃勃的皇太極在盛京宮闕去汗稱帝,改國號為清,從此開始了一個縱橫中國歷史三百年的王朝。倘佯在這古老而輝煌的宮殿之間,漫步在古樹參天、樓殿威嚴的皇陵里,我們?nèi)匀豢梢愿惺芤粋€新生王朝的雄渾氣魄。作為龍興之地的遼寧人的大胸懷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也許就源于此。張氏師府也讓我們留連多時,在那個大院里演義了多少風花雪夜和刀光血影的傳奇,出身寒微的“東北王”張作霖,戎馬一生,堪稱梟雄。作為頗有骨氣的軍閥對日本侵略者寸土不讓,因此遇害黃姑屯。張氏父子統(tǒng)一而執(zhí)政東北時,“整軍精武,勵精圖治”,開礦山、修鐵路、設(shè)銀行、辦學校,使東北三省的經(jīng)濟和工業(yè)實力,在當時全國領(lǐng)先。英武果敢的張學良兵諫西安,逼蔣抗日,形成舉國抗日同仇敵愾的大局,成全了他偉大愛國者的美名。他的風流艷史久久流傳,而最讓后人稱道的是他的愛國壯舉和東北人的骨氣!“昔人已乘黃鶴去,此處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張學良的游子未歸,給家鄉(xiāng)人留下深深的遺憾,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這一位愛國英雄的永遠尊重。
  我們所到的遼寧的文物古跡,均保護完好,管理到位,秩序井然,充滿人文氣息,面較少商業(yè)味道。特別是新濱縣復建的赫圖阿拉城,古風盎然,修舊如昨,服務精細,毫不遜色于國內(nèi)外一流的景地。同行作家們頗為欣慰。
  序曲已過,進入正劇。我們莊重地走進撫順城,這個曾為共和國煉出第一桶油、煉出第一噸鋁,生產(chǎn)出第一噸特種鋼,制造出第一臺大型推土機的功勛戰(zhàn)卓著的老工業(yè)基地,現(xiàn)在她又以“雷鋒城”的光榮吸引著全國人的目光。
  我們輕輕地、輕輕地走進位于撫順望花區(qū)雷鋒紀念館那綠樹環(huán)抱的廣場。雷鋒還是那個樣子,他高高地站在花崗巖的平臺上,向前邁著大步,身背沖鋒槍,懷揣毛主席的著作。五十年了,他從來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他還是那樣青春勃發(fā)。
  我們把用鮮花和作家們崇敬的心編織的花圈,輕輕地放在他的墓前,追念這位永恒的英雄、我們的老朋友。如果不是路途遙遠,我應該在北大荒的原野里采一束野花放在雷鋒的身邊,那紫色是達子香、那金黃色的是百合、那白色是的芍藥。因為,我是代表北大荒的百萬老知青來的。雷鋒是我們須臾不能離開的老朋友、好戰(zhàn)友,幾乎每一個知青都是帶著《雷鋒故事》和《雷鋒日記》來到北大荒的,是他陪伴著我們、引領(lǐng)著我們走出那蒼茫的暴風雪,走過那荒涼泥濘的“鬼沼”。那是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偉大戰(zhàn)爭,雷鋒始終和我們并肩戰(zhàn)斗。如今那片土地已成了“中華大糧倉”和中國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的最明亮的“窗口”。
  紀念館長告訴我們,這座占地56700平方米的紀念館是1964年建立了,這之后已經(jīng)進行過三次大的改建。近五十年的時間里,有6000萬人次參觀,觀眾來自60多個國家?,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了全國宣傳、研究和紀念雷鋒的中心。陪同我們參觀的撫順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國強說:“當年雷鋒所在部隊就駐在我們的望花區(qū),他生前就是我們撫順市第四屆人代會的代表,這位最年輕的代表經(jīng)常到市里的學校作報告,給附近的老鄉(xiāng)做好事。他1962年因公犧牲,讓全市人民陷于極大的悲痛中,當時的市委書記沈越同志把本來為自己的老母親準備的上好的棺槨獻給了雷鋒,在雷鋒出殯的那一天,許多老百姓擁上街頭,哭號送別。雷鋒先是安葬在烈士靈園,后來在市民的強烈要求下又遷回望花區(qū)公園,又在他的墓葬地修建了紀念館。這些年,雷鋒像我們的親人一樣,一刻也沒離開我們。他是我們這個城市的精神作標,也是我們這個城市的靈魂。”
  在這個200多萬人口的城市里各種學習雷鋒的小組有4萬多個,學雷鋒服務隊2169支,學雷鋒自愿者二萬多人,以雷鋒命名的路、站、崗、車、隊班組遍布整個城鄉(xiāng)。他們從2007年開始,每年還在全市評選出10位“百姓雷鋒”。雷鋒精神如陽光照耀著這個城市的上空,如雨水澆灌著這個城市的土地,如春風吹拂著這個城的每一個人。在這個城市里學雷鋒做好事,善待別人,提升自己,已經(jīng)成為了傳統(tǒng),成了習慣,成了一種誰也無法改變的社會生活方式。
  
下篇
 

  和我們一起采訪的遼寧省作協(xié)主席王秀杰對我說,撫順之所以學習雷鋒一以貫之半個世紀不動搖,是因為通過這一活動提高全體市民的素質(zhì),推動兩個文明建設(shè),讓這個城市發(fā)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省委書記王珉說:“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遼寧始終把學習、傳承、弘揚雷鋒精神作為重大的政治責任,始終以雷鋒引領(lǐng)全省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王主席告訴我們,全省人民正努力把遼寧建設(shè)成思想道德的高地,以保證全面振興老工業(yè)基地,建設(shè)富裕文明幸福的新遼寧。雷鋒是精神動力,也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
  離開撫順,我們又到了遼陽市的弓長嶺區(qū),這里新建成的溫泉渡假賓館吸引了更多的游人,建在這里的雷鋒紀念館里參觀的人也是絡(luò)繹不絕。1958年雷鋒從湖南老家來到鞍鋼參加社會主義建設(shè),先在化工總廠的洗煤車間當推土機手,一年后聽說要在弓長嶺大山里建設(shè)礦場,他搶先報名,來到了這條件極差的荒山創(chuàng)業(yè)。在這座遼陽市精心建設(shè)的紀念館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對新生活激情的20歲的青年142天艱苦而精彩的生活,他打井蓋房,他開山挖礦,他雨夜把自己的新被子蓋的水泥堆上,他認山上最貧窮的老鄉(xiāng)當義父,他和湖南同來的女工情深誼長……我還看到他在弓長嶺留下的20篇日記,他最精彩的“語錄”如“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都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對待同志你春天般溫暖,對待工作像夏天一樣的火熱”都寫大山里簡陋的工棚里,昏暗的煤油燈下。我們還驚喜地在展覽中看到了從未披露的毛主席關(guān)于這個普通戰(zhàn)士的感言:“雷鋒的日記我看過一部分,這個人是懂一點哲學的。”
  在看過撫順和弓長嶺的雷鋒紀念館后,我在想,“雷鋒到底是誰”的問題。我在采訪本上寫下這樣的話:
  “雷鋒,你是誰?是飽經(jīng)人生苦難的陽光男孩,是熱情奔放的建設(shè)者,是積極向上盡職盡責的戰(zhàn)士,是關(guān)心別人的好人、善人、真人,是好照相、愛穿戴的時尚青年,是喜歡讀書和寫作的文學愛好者。
  雷鋒,你是誰?你是我們追尋的主義的人格化身,你是中華民族千年美德的典范,你是聳立在人類文化道德高山上的丹柯,在用你的心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越來越自私和貪婪的人類正在走向黑暗。
  雷鋒是平凡,平凡的時刻都在我們身邊;雷鋒是偉大的,整個中國、整個世界的好人都把他當成榜樣。”
  與陪同我們的遼寧作協(xié)副主席邵永勝還探討了一個22歲戰(zhàn)士的樸素的思想為什么影響了中國半個世紀,甚至被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接受。他說,因為他的精神中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彰顯了共產(chǎn)人的本色,也蘊涵了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連美國的《時代周刊》都贊揚“雷鋒精神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弓長嶺所在遼陽是一座古城,當年努爾哈赤也曾在這里大興土木,建造都城,現(xiàn)在還有許多寶貴的文化遺存。為什么不花錢修復古跡,而投入這么大的力量那些建設(shè)雷鋒紀念館呢?市委副書記郭輝說:“我們和撫順一樣也要打造‘雷鋒城’,讓雷鋒精神永遠照耀著我們前進。我們這個紀念館主要展示的是雷鋒在遼陽的142天的事跡,這是我們的特點。我們要讓來遼陽旅游度假放松心情的人們,也接受心靈的洗禮。”
  是呀,這些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已經(jīng)讓我們的民族傷痕累累,黨員失德、商界失信、社會失義、法律失公、家庭失和,為正直的人們痛心疾首。我們的社會急需一種精神、一種力量,為我們的民族療傷卻邪。我想那些來弓長嶺泡溫泉的朋友們,是不是應該先到到雷鋒紀念館參觀,面對那個對你真誠微笑的戰(zhàn)士是不是應該反思和懺悔,好好洗滌自己的靈魂?是的,遏制社會道德下滑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每個人學習雷鋒好榜樣。
  郭輝副書記還像我們透露一個秘密,1960年1月破例接收雷鋒當兵的是一位叫余新元的老紅軍,當時他是遼陽兵役局的副政委。為了讓身高不到一米六十的雷鋒當兵,他開了28次會議協(xié)調(diào),終于讓雷鋒走進軍營,成全了這位跨越時空的英雄。而1977年1月,破例接收還沒有中學畢業(yè)證的郭明義入伍的,也是這位老紅軍于新元,當時他已經(jīng)是鞍山武裝部的政委了。這位獨具慧眼成就了兩位新英雄的老英雄還健在,每天打量著當年雷鋒入伍后送給他的照片和郭明義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的照片,滿臉幸福的笑容。
  在鞍山鋼鐵公司參觀時,我們沒有看到在遙遠的齊大山鐵礦里奔忙的郭明義,他謝絕所有的采訪,因為他的“微博”可以告訴你想知道的一切,現(xiàn)在郭明義的“紛絲”已經(jīng)超過100萬人,有5000人報名參加他的愛心團隊,他們已經(jīng)通過網(wǎng)絡(luò)幫助了1000多人。還好,比郭明義還了解郭明義的鞍鋼精神文明辦主任聶振勇向我們介紹了許多我們不了解的故事,比如郭明義的老父親是位年年都是紅旗手的老礦工,六十年代就因見義勇為受過表彰;他當兵后在駐守黑龍江的23軍當過汽車駕駛員,轉(zhuǎn)業(yè)到齊大山鐵礦還當駕駛員,通過業(yè)余學習獲得大專文憑,當過理論干事;礦山引進大型設(shè)備,他自學英語,當過外國專家的翻譯,現(xiàn)在是礦山道路建設(shè)設(shè)計員;郭明義酷愛讀書,寫過許多詩歌,如電影《郭明義》的主題歌詞就是他寫的。
  原來郭明義是一個很有修養(yǎng)、很有思想、很有文化的人??磥砦覀冇械娜税阉唵位⑼ㄋ谆?。我曾把郭明義看成有自虐傾向的“苦行僧”,我在印度曾采訪過露宿街頭的這樣的“精神貴族”,他們說這樣做的行為是為自己贖罪,為的是死后升天堂享福??晒髁x做好事的目的,是讓別人不再受苦,生活得幸福。在幫助別人地時候,自己也享受了快樂和幸福。心疼他的鞍鋼的一位領(lǐng)導曾和他說:“老郭呀,你不能太虧待自己了!你先讓自己生活幸福,才能讓別人幸福。”他說:“我已經(jīng)很幸福了,有工作做,有房子住,能吃上紅燒肉!許多人還不如我呀!不幫助他們,我心不安呀!”郭明義如今還生活在老房子里,盡一切可能幫助別人。他愿意過最簡單樸素的生活,他希望社會更平等,窮人越少越好。他經(jīng)常對別人說的話:“你有什么困難?需要我?guī)湍銌幔?rdquo;我想起在美國當訪問學者時,碰到所有社會公職人員,他們問你的第一句話是:“先生,我能幫你做些什么嗎?”美國青年最推崇肯尼迪說過的一句話:“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么。”
  我理解了,郭明義選擇了和雷鋒相同的生活道路,他的心中有自己,更有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他在盡一個社會人的基本的道德責任。和雷鋒一樣,他是平民英雄,平凡中彰顯著偉大的精神。他們身上閃現(xiàn)著人類社會理想的光芒。
  我也很少一口氣寫了這么長的文字,看來遼寧的勝景,特別是學習雷鋒和郭明義的故事是寫不完的。我在鞍鋼的座談會上說過這樣的話:遼寧這片被烽火狼煙燃燒過的土地,這片被烈士的鮮血浸染過的土地,這片中國工人階級建功立業(yè)的土地,產(chǎn)生雷鋒和郭明義這樣的英雄是歷史的必然,也是遼寧人民對共和國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貢獻。遼寧無愧為“共和國和長子”,敢于擔當,負重前行,任勞任怨,默默奉獻。作為一個作家,我要用自己纖弱的筆,為用血肉鑄就的鋼鐵支撐社會主義大大廈并培養(yǎng)出雷鋒、郭明義這樣的英雄的鞍鋼工人階級,為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遼寧人民唱一首頌歌!
  我還要說,大家常說的“遼老大”,絕非揶揄之詞;那“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歌謠唱的也不是傳說。
  
2012年7月沈陽——哈爾濱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