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于上世紀90年代“倒下”的少兒文學期刊(如《巨人》雜志)今年又重新站了起來,而老牌的《兒童文學》雜志發(fā)行量突破百萬大關。出版和發(fā)表陣地的迅速擴展,發(fā)行碼洋的全線飄紅,鄭淵潔、楊紅櫻等登上了作家富豪榜……這是2009年兒童文學呈現(xiàn)給公眾的熱鬧的外表。兒童文學市場的走紅是長期培育的結果,進入21世紀之后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劇烈的轉(zhuǎn)型期,在創(chuàng)作理念、審美追求和精神走向上都有了新的特征。2009年兒童文學的“井噴”狀態(tài)凝聚著10余年來兒童文學作家和出版人探索突圍的艱辛汗水,積淀了更多成功的藝術經(jīng)驗,獲得了越來越明晰的方向感。
尋找自我:
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的參照坐標
“全媒體小說”、“分級閱讀”、大規(guī)模譯介域外作品和整理回顧本土經(jīng)典……這些值得人關注的現(xiàn)象都顯示出2009年兒童文學處于一種“四處張望”的姿態(tài),試圖在不同的參照坐標系下確立自我的原點,看準發(fā)展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動能。
1.“向下看”——兒童文學作家和出版人的眼睛是朝下看的,他們努力想認清和把握自己立足的這個時代,渴望把根須深深扎進自己腳下的這片堅實的土地。電子傳媒正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全媒體”小說的出現(xiàn)就是對電子傳媒閱讀時代的一個積極的未雨綢繆的回應。今年,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推出了金曾豪的全媒體動物小說《義犬》,這部作品以圖書、網(wǎng)絡、手機同步發(fā)行的形式成為中國少兒圖書出版的首部全媒體小說,它的面世或許標志著少兒圖書出版新潮流的涌動。
2.“向外看”——“與20世紀80年代前后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的異常活躍而譯介作品相對居于歷史配角地位的狀況相比,今天的兒童文學譯介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更為重要的時代角色。”(方衛(wèi)平《近年來的外國兒童文學譯介》)2009年兒童文學的譯介和引進不外乎經(jīng)典和暢銷書兩大類,比起前些年更全、更新,范圍更廣。如新蕾出版社推出的“國際獲獎小說系列”和湖南少兒社的“全球兒童文學典藏書系”里面大部分作品都屬首次引進。暢銷書進入中國讀者手中的速度幾乎與國外出版同步,引進美國暢銷小說《暮光之城》(斯蒂芬妮·梅爾著)的接力出版社這樣宣稱:“讓你與全球流行的閱讀前沿無限接近。”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界今年還首次(自1949年之后)系統(tǒng)譯介了國外研究成果《當代外國兒童文學理論譯叢》(方衛(wèi)平主編)和《當代西方兒童文學新論譯叢》(王泉根主編)。通過最新的經(jīng)典性的西方兒童文學作品來把握世界兒童文學走向,并從中獲得精神資源和藝術滋養(yǎng),從而提升我國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的藝術品格,尋找新的藝術生長點,并最終能夠在世界兒童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當下兒童文學界迫切的愿望。
3.“向后看”——200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60周年,因此,對60年間本土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回顧與慶典成為重要一景。比較重要的如中少社推出的《共和國兒童文學金獎文庫》和《幼兒文學60年典藏》、外研社的《中國兒童文學60周年典藏》、晨光社的《盛世輝煌——中國兒童文學大獎最精品書系》等等。對于本土經(jīng)典作品大規(guī)模的回顧與整理是這幾年兒童文學出版界樂此不疲的事情,它反映出在令人眩暈的多元的創(chuàng)作態(tài)勢下,兒童文學作家和出版人想抓住一種經(jīng)過時間和讀者檢驗過的形成共識的藝術原則和價值標準,頻頻的回望其實是為了看清和堅定未來的路。
4.“向內(nèi)看”——最近幾年兒童文學作家和出版人把相當?shù)木τ迷谘芯績和膬?nèi)心世界、把握他們的閱讀心理和審美期待上,參與閱讀推廣活動是他們比較看好的一種形式。一些出版社和閱讀推廣人開始嘗試“分級閱讀”。分級閱讀起源于發(fā)達國家,在香港、臺灣地區(qū)發(fā)展了十幾年。少年兒童在不同的成長時期,閱讀性質(zhì)和閱讀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分級閱讀就是要按照少年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智力和心理發(fā)育程度為兒童提供科學的閱讀計劃。這預示著兒童文學作家們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會更加細致,為“兒童”這個寬泛概念下的每一個亞群體,提供更為到位的有針對性的作品。
深耕細作: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特征
2009年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最突出的特征是“細化”,是對“深度”的追求。同往年比較流行“校園”題材相比,今年更偏重于“動物小說”和“冒險小說”,藝術格調(diào)也就從校園題材的幽默、輕松、滑稽、搞笑轉(zhuǎn)向了硬朗、陽剛、深沉和驚險。
1.更加貼近當下孩子的生存狀態(tài)和內(nèi)心世界,關心他們的心靈成長。曹文軒一貫把目光盯向遼遠的過去和遙遠的鄉(xiāng)村,今年卻把目光收了回來,在長篇小說《我的兒子皮卡》系列中以輕快、詼諧的語言寫出了一個都市男孩的成長歷程。張之路的中篇小說《彎彎》寫的也是個生活在我們周圍的鄰家小女孩。秦文君的長篇小說《云裳》、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之《小英雄和芭蕾公主》都關注了汶川地震中的孩子們。徐玲的長篇小說《流動的花朵》和陸梅的長篇小說《當著落葉紛飛》則描繪了農(nóng)民工子弟的生存狀態(tài)。此類小說回到了日常生活的現(xiàn)場,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2.藝術主題和風格日趨豐富、深化。很多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不為商業(yè)化所左右,專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創(chuàng)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并共同組成了絢麗多姿的藝術格局。圖畫書本是舶來品,在中國引起關注本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可謂處于草創(chuàng)期,但成果卻非常豐碩。熊亮今年出版的《一園青菜成了精》以及他前幾年推出的“中國情韻系列”確是具有經(jīng)典品格的作品,他勇敢并成功地傳達了中國情懷,留下深刻鮮明的民族印記。湖北少兒社推出的高洪波的童謠兒歌集《會寫字的梧桐葉》具有童真的稚拙美;董宏猷的長篇小說《“好大膽”與“好小膽”》幽默、詼諧;張秋生的幼兒童話集《有肉汁味的雨點》小巧、精致、詩意濃郁;沈石溪的動物小說《雪豹也有后爸》讓我們再次領略了他作為“動物小說大王”的魅力;王宜振的詩集《21世紀校園先鋒詩》則把“超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技巧引入了兒童詩的創(chuàng)作中。薛濤的長篇小說《滿山打鬼子》和殷健靈的《1937少年夏之秋》以新的視角回望了抗日戰(zhàn)爭和戰(zhàn)爭中的兒童;三三的長篇小說《我童年的秘密》對童年進行了不動聲色的深度挖掘;安武林的幼兒童話《核桃鼠和他的伙伴們》稚態(tài)可掬;湯素蘭的長篇童話《奇跡花園》想象力豐富;金波的中篇童話《藍雪花》溫馨、優(yōu)美;呂麗娜的短篇童話《未完成的世界》試圖在單純的文字和故事里去思考深邃的人生問題;俞愉的短篇幻想小說《伊莎貝拉跟我走》構思巧妙……兒童詩的收獲則有明天出版社推出的最美的童詩——蕭萍的《狂歡節(jié),女王一歲了》、張曉楠的《和田鼠一起回家》、王立春的《寫給老菜園子的信》。此外,還有白冰、葛冰、徐魯、程瑋、彭懿、李國偉、謝倩霓、李志偉、伍美珍、郁雨君、蕭袤、李姍、郝東軍、彭緒洛、湯萍、余雷、毛蘆蘆、張懷存、西籬……都有新作面世,這是個看似沒有結尾而又掛一漏萬的名單,每個人發(fā)出的聲音都匯入了這個和而不同的藝術的大合唱之中。
3.人物形象硬朗陽剛,再現(xiàn)英雄情結。和前幾年比較流行的“搞笑鬼”、“淘氣包”的比較“軟性”的兒童形象不同,2009年的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中的藝術形象往往比較硬朗、陽剛,這些小說多以“成長”為主題,如翌平的長篇小說《少年摔跤王》和曾小春的短篇小說《啞樹》,張揚了一種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而動物小說的題材本身就決定了它的藝術格調(diào)的粗獷和野性。牧鈴的動物小說《荒野之王》和《叢林守護神》等充滿陽剛之美。
4.兒童文學理論的新收獲。2009年也是兒童文學理論獲得豐收的一年。今年出版的兒童文學理論評論著作有束沛德的《為兒童文學鼓與呼》、王泉根的《新世紀兒童文學新觀察》、譚旭東的《童年再現(xiàn)與兒童文學重構》、李學斌的《沉潛的水滴》等等。另外,湖北少兒社出版的《中國兒童文學60年(1949-2009)》全方位、多維度地梳理和探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間的兒童文學。王泉根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對兒童文學的分類問題進行了全新的革新與設計。相對于傳統(tǒng)的分類法常常出現(xiàn)重疊和含混的缺陷,這本教材中關于兒童文學的分類更具科學性、合理性以及更能充分呈現(xiàn)新世紀兒童文學文體的豐富性與交叉性。
泥沙俱下: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的發(fā)展隱憂
2009年的兒童文學取得了驕人的市場業(yè)績,但這并不是說它可以高枕無憂,兒童文學依舊需要理性的沉思和藝術的沉淀。長篇小說出版數(shù)量眾多,但高品質(zhì)的作品依然稀缺。無論是在思想和形式的探索方面長篇小說都不及短篇小說,當下的一些長篇小說既不能貢獻思想,也不能貢獻技巧和生活,有長篇之名而無長篇之實,和上世紀90年代相比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xiàn)丘陵狀態(tài),缺乏高峰。
在金錢的誘惑下,極個別的作品突破了“通俗”的底線而走向了“低俗”,如一家少兒社出版的給小學生讀的漫畫書里竟然出現(xiàn)了用竹竿挑著短褲“釣MM”的惡俗情節(jié),書的封底居然打出“漫友文化精品系列”的字樣,這樣的作品盡管只是極少數(shù),但卻特別需要警惕,因為如果把童年和孩子當成了賺錢的工具,那將是一場災難。因此,倡導為孩子們提供綠色的閱讀空間是每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和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