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這座百年的老城,千年的古地,從遠古時期到近代時期,經(jīng)歷了滄桑演變,留下了民族興衰的歷史,記載下走過的足跡。
---題記
一、連山城的由來
大約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連山河磨制石斧、石刀、陶紡輪等文物。遼金時期連山是一個小集鎮(zhèn),稱為連山。到明代也稱連山,源于一說是與松山、杏山、塔山、首山相連,故稱連山;另一說是山水相連,而稱連山。明代稱連山驛,又稱連山鋪。《通史》記述: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明太祖朱元璋命京師左軍都督府從山海關至遼陽設置14處馬驛,其中就有連山驛站。負責傳遞文書,接待過往官吏。打通了關外通商經(jīng)道,活躍遼西商業(yè),加強了遼東長城防御,連山城固筑連壁。在《盛京通志》里記載:“連山城周圍一里二百六十步,南一門,曰迎招,池淤。”從另份史料中得知,連山一直是座不堅固的小城。據(jù)1985年調(diào)查資料寫到,連山驛城址就是連山大街中心地段,平面略呈方形。大體范圍:東到連山街道辦事處附近,西到老被服廠東(平安保險公司),南到針織一廠(連山市場),北到后市小學(連山小學),南北東西周長1021米左右,與《盛京通志》“一里二百六十步,大致相合。”迎招門在天主教堂石橋處。
文字記載:連山城經(jīng)歷了十八個朝代或時期,共2846年,統(tǒng)治時期最長的是漢朝426年,最短的是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僅2年多的時間。
明清時期曾多次協(xié)商連山城為“中立區(qū)。”清軍攻陷塔山,明朝拜見清帝“以求和好”劃地為界,從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貴界,以塔山為我國界,以連山為適中之地,兩國俱于此互市。連山做為明、清兩國中立地帶的諾言,遂成為歷史的泡影。
從此,連山城以獨特的區(qū)位,在演進動蕩中延續(xù)。
二、被奴役的縣城
連山地理位置處在遼西東部,從古戰(zhàn)場到各個時期朝代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修長城、建驛站、筑兵站、征兵、修固渠抓勞工上千人。臺集屯半截小城死傷百人。戰(zhàn)爭的硝煙給城區(qū)帶來無處次災難,百姓生靈涂炭,家破人亡,山河破碎。八國聯(lián)軍攻進北京,燒殺追使奉省當局處死義和團將領王子雅。兩次直奉戰(zhàn)爭,大批東北軍路經(jīng)連山進關,四晝夜激戰(zhàn),蹂躪百余村,死傷二三千人。百姓受禍之慘。
最為慘痛是日寇侵犯的八年時期,連山城遭到空前的淪陷。
日軍占據(jù)縣城鋼屯,在連山區(qū)域租房修工事,在偽政府出版的《錦西縣政概況》里,有帶城壕符號線版的地圖,它給確定三十年代連山城,提供工事界限。規(guī)劃煉化廠、五里河、鄭屯建煙管1處,妓女院2處。“七七事件”以后,日本人利用葫蘆島轉(zhuǎn)遠掠奪的戰(zhàn)略物資,修工事,抓勞工。945、693部隊占據(jù)在現(xiàn)錦西煉化總廠及現(xiàn)錦西化工機械廠一半左右廠內(nèi)用地,在化工八區(qū)、九區(qū)范圍內(nèi)(口字樓、大王字樓、金秋賓館)建造了20處廠房、車間、辦公樓,軍官住宅樓一百九十戶,其中,“生計所”專供駐扎日軍的給養(yǎng),軍事秘密活動場館,老百姓稱之為“大板房”,“閻羅殿”。
日軍在偽政府的允許下,刺刀橫行在街頭,沿著錦西大街布滿日本兵,關閉交通要道,劃定“軍事管轄”區(qū),不許中國入境。糧油實行“統(tǒng)制”規(guī)定征收軍需物資,為其掠奪經(jīng)濟需要強行統(tǒng)治。在國民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在學校里要求學生學日語,接受日語授課,為大東亞繁榮圈服務。
1940年,日軍又在葫蘆島西山坡,開始建筑百噸儲油庫,至到1945年戰(zhàn)敗投降尚未竣工,而今成了廢墟。
1945年,冬季。國民黨軍攻占了錦西。將錦西大街改稱中華鎮(zhèn),老母大院,韓家街改為“窯子街、王八碑”名,成群成批失業(yè)貧民堆在菜市場口(紅星路口)百貨大樓一帶碉堡和木柵橫立道上,金秋賓館后面房子,住滿了日軍傷兵。據(jù)史料記載,解放前錦西共修水泥碉堡184座,日本兵上千人,錦西如同監(jiān)獄和集中營。
連山城成為了戰(zhàn)爭交兵的場地。街道變成外強侵略者任意分割的據(jù)點,百姓受壓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哪里有壓迫,哪里有反抗。以下五家子人民抗聯(lián)斗爭為線,以塔山阻擊戰(zhàn)為軍事斗爭,趕走日本侵略者,打敗了蔣家王朝,解放了新中國。錦西縣城迎來了嶄新的曙光。
三、連山城的演變
順治六年,清軍入關后,攝政王多爾袞,劃全國為18個行省和若干個特別行政區(qū)。改設府(州)、縣。連山劃歸錦州府管轄。地理優(yōu)勢,交通便利,青山綠水,應季的海鮮,連山曾做清皇帝東巡時的“臨時行宮”先后有四代皇帝五次住在連山五里河村。佟氏家族出生地滿語“烏金綽哈屯”(烏朝屯),據(jù)《清列朝后妃傳稿》記載,佟氏在清朝共出后妃六位。其中,孝康章皇后生下康熙皇帝。為大清朝立下大功。連山小城在大清朝皇帝中有了耀眼的地位。到光緒二十五年,連山城通火車,給小集鎮(zhèn)帶來了生機活力。是年,楊家杖子開采了礦業(yè)。以王子雅為首領的連山義和團,燒毀了天主教堂,一舉呈報清政府列入鎮(zhèn)壓之中。
光緒三十三年,盛京將軍指令,將本境從錦縣(錦州)劃出,單獨設治。選冮家屯(今綱屯)為撫民廳,同年九月更名為錦西廳。從此錦西的名稱正式替代了連山。連山火車站改名為錦西火車站。城市新開了路基,火車站至五里河子,火車站至北站道口,日本人在煉油廠、王字樓蓋起洋樓房,日本小學“尋常小學”(實驗小學前身)。
新中國建立后,錦西縣經(jīng)歷了幾次重大的政治變革:195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立葫蘆島市,辦公地址現(xiàn)“遼西大院”。1957年-撤銷葫蘆島市,恢復錦西縣。1985年-錦西縣改為錦西市(縣級)
1989年6月-錦西市升格為地級市。原錦西市更名為連山區(qū)。
從古城千年滄桑變遷,到錦西設縣更名為葫蘆島市,已走過一個世紀的歷史。
一百年的演進,歷盡刀光劍影,時光的雕塑將連山這個明清時代的驛站,荒甸小鎮(zhèn),塑造成今天的美麗的海濱城市。
人皆有情,歷史有緣,在歷史長河的曲回中,又是把連山、綏中、興城、建昌、龍港、南票連在一起了,在遼寧省版圖上增加一個地級市。
四、歷史的繼承
百年的連山歷史,厚重而悠遠。在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為生存和發(fā)展,在社會變革中,勤奮耕耘,開拓進取,創(chuàng)造出可歌可泣的歷史壯舉和名垂青史的豐功偉績,留下了許多古跡遺產(chǎn)平民化文化,流傳著美麗的神話,傳送著英雄的故事。
歷史是一面鏡子,啟示人們不忘過去,以史為鑒,以人為鑒。多年來,一大批史學家和文學藝術者,挖掘以中原文化和遼西風情史話文學作品。整理上百冊名勝古跡、重大史件、趣聞軼事、民間故事。如:《紅山歌》《遼西風土》《佟公娘娘》《虹螺女》《山靈寺》《九龍壁》傳承了清朝時“遼西太平鼓”發(fā)展了剪紙藝術,創(chuàng)新了踩高蹺、大秧歌、鼓樂及皮影戲等種,連山古箏新箏女子樂團,古為今用,享譽海內(nèi)外。
開發(fā)旅游業(yè),提升古跡景點價值,修繕原生傳統(tǒng)文化是歷屆政府一項重要任務。近年,連山老城打造歷史文化古城與紅色景點相結(jié)合,推出“一鄉(xiāng)一故”立體景區(qū)之路。把著名靈山寺、虹螺山、蓮花山圣水寺、連山河等納入本鄉(xiāng)典故,讓歷史更真實。
連山-雄踞南北之要,依山磅海,萬傾大潮征帆中,云集水旱碼頭,明山秀水千秋文化,一代風流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