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山風海韻的遼西走廊
來源:遼寧作家網(wǎng) | 作者:詹德華  時間: 2022-11-11

  中國陸地上有兩大知名走廊,均因河而得名。一條在西北,東起武威,西至敦煌,兩山夾峙,狹長平坦。河西走廊全長1000多公里,自然景觀蒼涼奇?zhèn)?,歷史人文積淀豐厚,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的必經(jīng)之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穿過。因其在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另一條在東北,西起山海關(guān),東到北鎮(zhèn),與河西走廊不同,此走廊北有山峙,南有海環(huán),山海之間形成狹長廊道,全長300公里,自然風貌奇麗雋美,歷史人文悠久,是溝通華北與東北的重要交通孔道,著名的草原“絲綢之路”于此通過。因其位于遼河以西,故稱“遼西走廊”。

  相比河西走廊,遼西走廊的名氣與影響力似乎略遜一籌。那是因為你沒有走進它,沒有真正地了解它,沒有領(lǐng)略到它山海之間的壯美,也沒有閱讀它幾千年的厚重與滄桑。

  六百里遼西走廊,背山面海,最寬處只有十幾公里,最窄處只有幾公里。它以崇巖峭壁的醫(yī)巫閭山脈為起點,次第展開,數(shù)條河流將高山平疇,碧海長灘分成數(shù)個畫面,迤邐向西,至葫蘆島和寧遠古城達到高潮,至鎖月鎮(zhèn)濤的山海關(guān)收尾。

  六百里遼西走廊,或險山絕壑,或短水急流,或叢丘莽野,或碧海銀沙,或島嶼連綿,或港灣相接,不僅有著獨特的地質(zhì)地貌,而且還有著決定民族興亡與國家更迭的鐵血歷史。這狹長的走廊就如一幅徐徐展開的長長畫卷,描繪著的是山風海韻的大青綠,暈染著滄桑的古意,更凸顯出壯闊遼遠的新希望。

  遼西走廊是連接東北與中原孔道。這一地理概念在歷史發(fā)展和變遷中逐漸形成又不斷改變。在遼金以前,中原經(jīng)過遼西地區(qū)進入東北,至少有四條古道并存。這就是平岡古道、盧龍塞古道、無終古道和傍海古道西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同樣作為遼西走廊的平岡、盧龍塞、無終三條古道逐漸被人遺忘,倒是形成最晚的傍海道一廊獨秀,成為今天中原到東北的大通途,這就是世人皆知的遼西走廊。

  在遼代建國之前,遼西走廊一直是沿海丘陵起伏、巖體廣布、人煙稀少的一處狹長谷地,雖有草叢毛道,但大部分地區(qū)仍處于荒漠閉塞狀態(tài)。傍海的遼西走廊真正開始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到遼金時代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從此遼西走廊東西兩端開始相通。1124年,金太宗下令,京師(上京會寧府)至南京(北京)五十里置驛,至此,遼西走廊才正式納入國家管理,并形成六百里的大通道。

  不過那時候的海岸還不算穩(wěn)定,并不能保證全天候通行。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大將軍徐達在今山海關(guān)置山海衛(wèi),并將古榆關(guān)之“關(guān)”移于山海關(guān),遼西走廊才開始全天候暢通,成為溝通東北、華北兩大平原的主要通道。明朝時對遼西走廊著意經(jīng)營,在西端設(shè)衛(wèi)建關(guān),鎖住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路通道;又于東端的廣寧(北鎮(zhèn))設(shè)東北最高軍政機關(guān)遼東都指揮使司”,“遼西走廊”遂成為“扼山海之要沖,為京師之屏障”的重要戰(zhàn)略之地。同時鑒于綏中與錦州之間“相距三百里而無州縣,不利防務”的狀況,朝廷決定“在曹莊湯池之北,建立衛(wèi)治,賜名寧遠”,遂使寧遠成為要塞重地和經(jīng)濟中心。與此同時,明朝還在山海關(guān)到北鎮(zhèn)沿線廣設(shè)屯堡烽燧,各衛(wèi)所間遍設(shè)驛站。眾多驛站的設(shè)立、星羅棋布防衛(wèi)設(shè)施的加強,使遼西走廊成為連接東北和關(guān)內(nèi)最重要的戰(zhàn)略通道,從此商貿(mào)興旺,客旅不斷,成為東北和中原之間最繁華的地區(qū)。

  清初建都沈陽后,朝廷在沈陽西郊建永安橋,過蒲河,打通了沈陽至北鎮(zhèn)一線原為遼河兩岸沼澤之地的“大御道”,使遼西走廊與東北中心沈陽直接貫通,遼西走廊也更加興旺和發(fā)達,成為清朝首都北京與陪都盛京之間,關(guān)內(nèi)與關(guān)外之間的通衢大道。

  民國時期,當局對遼西走廊的戰(zhàn)略經(jīng)營更為重視,京奉鐵路的修通,葫蘆島港的建成,遼西走廊發(fā)展迅速。

  新中國成立后,遼西走廊步入更快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之路。

  遼西走廊歷史悠久,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它又是環(huán)渤海玦形文化圈的弧頂處,地處“紅山文化”的南緣,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長長的山海畫卷里,是幾千年的厚重。

  在葫蘆島西北有一個古村落叫孤竹營子?!肮轮瘛边@兩個字,為3600多年前的孤竹國留下了一脈香火。當年的孤竹國為商湯王所封,傳國14代,延續(xù)近千年。著名的伯夷叔齊采薇故事,就源于這孤竹。

  在這幅泛黃的歷史長卷上和遺跡里,曾留下過多位帝王和名人的足跡,這些痕跡里既疊掩著破國離鄉(xiāng)的悲涼長嘆,也激蕩著開疆立國的蒼壯短歌。

  這里曾經(jīng)矗立的碣石宮,見證過秦皇漢武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這里的碧海,也被得勝班師的曹操那首壯麗的《觀滄?!?/span>所吟詠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齊文宣帝高洋,唐太宗李世民等,都曾到碣石處登臨遠眺。可惜的是,這些過客,最多也只是涉足了遼西走廊三十里,其東五百多里,成為他們無法逾越的遺憾。

  元以后,遼西走廊開始陷入金弋鐵馬,血雨腥風的政權(quán)更迭之中,多少帝王都在這里演繹過死生交集的悲喜劇。

  當然,在遼西走廊這幅泛黃的歷史長卷上,除了帝王和眾多政治家的足跡,以及戰(zhàn)爭的硝煙之外,還有文士的屐痕和平民的腳印。

  清初,朝廷向盛京、尚陽堡、寧古塔、卜魁等流放的流人及其家屬不下150萬,從山海關(guān)到沈陽一路驛站的土墻上題滿了斑駁如淚水般滴落的流人詩。函可、左懋泰、戴國士、李呈祥、陳掖臣、郝浴、陳之遴、徐燦、丁澎、吳兆騫、方拱乾、陳夢雷、戴梓等一大批飽學之士蹣跚著走過遼西走廊,有的甚至終老關(guān)東。還有數(shù)千萬的闖關(guān)東饑民,挑筐背簍,踩著遼西走廊那崎嶇不平的砂石路,在聲聲嘆息中滴下討生計的血汗。

  滄海桑田,英雄枯骨,當歷史煙云散盡,世事飄若塵埃的時候,只有卷帙浩繁的典籍和歷史遺存更能讓后人解讀文明演進的足跡。

  在遼西走廊這幅長卷上,到處散落著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從義縣萬佛堂、奉國寺,到醫(yī)巫閭山山神廟、望海寺;從北鎮(zhèn)遼代雙塔、李成梁牌坊,到錦州廣濟寺、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從葫蘆島張學良筑港紀念碑,到興城古城;從碣石宮、前所古城,到山海關(guān)、姜女廟;從九門口、永安堡長城,到朱梅墓、前衛(wèi)斜塔。這些勝跡,每一處都記載著遼西走廊的歷史進程和耀眼文明。

  別的不說,單說塔吧。遼西走廊上著名的塔就有錦州廣濟寺遼塔、古塔寺小塔,義縣廣勝寺塔、八塔山八塔群,北鎮(zhèn)雙塔,南票沙鍋屯雙塔溝龍塔、金代石塔,葫蘆島安昌峴舍利塔,興城市白塔鄉(xiāng)塔溝村白塔,綏中妙峰寺雙塔、前衛(wèi)斜塔。一條走廊里保存了各類各型的古塔:孤塔、雙塔、斜塔、八塔群,幾乎可聚合成一座古塔博物館。

  如今,遼西走廊已不是當年曹操望之興嘆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也不是晉出帝石重貴披枷黃龍府時的荊棘小道,更不是饑民闖關(guān)東時的泥濘灘涂。翻過那頁泛黃的歷史,六百里長廊在時空輪轉(zhuǎn)中,賦就了一幅山海和人文的畫卷,既滄桑,又壯闊。

  作為聯(lián)接華北與東北的戰(zhàn)略大通道,遼西走廊平行縱貫有兩條鐵路,即京哈線、秦沈線;三條公路,即京哈高速、102國道和濱海大道;還有三港,即錦州港、葫蘆島港和綏中港,南向渤海,直通大洋。

  遼西走廊這幅長卷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的“山風海韻”。將遼西走廊這幅畫卷徐徐展開,就會發(fā)現(xiàn),遼西走廊的山起伏連綿,間或奇峰高聳,時見名山競秀。在山的連綿縱深處,從東往西,依次是努魯爾虎山山脈、七老圖山脈和燕山山脈。這些大的山脈向海沿伸,則形成大大小小的隔廊傍海的著名山峰,如以遼沈戰(zhàn)役東線阻擊戰(zhàn)而聞名的黑山,五大鎮(zhèn)山之一的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北鎮(zhèn)與義縣相連的老爺嶺,有普陀珞珈山北院之稱的佛教名山北普陀山、形如筆架的海上道教名山筆架山,遼沈戰(zhàn)役西線阻擊戰(zhàn)的英雄山塔山,色如彩虹、形如海螺大小的虹螺山,石棚筑寺、別有洞天的靈山,圣水清流、荷開十瓣的蓮花山,三首云冠、臨海而立的首山,秦皇、魏武“以觀滄?!钡捻偈剑龡l長城聚首的錐子山,雄偉綺麗的白狼山,有“遼西屋脊之稱的大青山。

  如果說這些名山為遼西走廊平添了嶙峋風骨,那么傍山的海岸則為遼西走廊鑲上了婀娜曲線,從而讓600里走廊既有陽剛壯麗之美,又不失陰柔婉轉(zhuǎn)之姿。

  遼西走廊的濱海大道循著380多公里的海岸線而建,駕車沿著大道行駛,一邊是山風,一邊是海韻。濱海大道近海一側(cè),或是礁岸,或是沙灘。全線有天然浴場30余處,其中如東戴河綿延近30公里的白沙灘,柔沙細浪,平緩無礁,是環(huán)渤海沿岸著名的踏浪輕波之處。沿岸有港口、碼頭20余座,隨處可出海遠航。沿海分布許多大大小小的島礁,如小筆架山島、大筆架山島、磨盤山島、覺華島、閻家山島、張家山島、小海山島、母豬礁、白鷺島。這些大大小小的島礁如珍珠般散落在遼西走廊的海濱,點綴著千年古道的旖旎風光。

  在這幅“山風海韻”的長廊畫卷里,因為名山,因為碧海,為后世留下了諸多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成為著名的旅游勝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樣碧海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江山留勝跡,碧海涌金波,遼西走廊的山風海韻正在迎接八方游客。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