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wǎng)原網(wǎng)站入口
故都塵事 (外三篇)
來源:《鴨綠江》2023年10月 | 作者:蘇蘭朵  時間: 2023-11-22

  赫圖阿拉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橫崗”。赫圖阿拉城即建在平頂山崗上的城。它三面臨著崖壁和水,確實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山城。它的成名是因為1616年努爾哈赤在此稱汗,建立后金政權(quán),從而拉開了一個王朝的序幕。作為后金的第一個都城,它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也曾迎來兩代帝王出生。如今,在考古學者的眼中,它是中國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女真山城。而在普羅大眾眼中,它僅僅是一處有點歷史故事的旅游目的地。論知名度,它遠不及北京的紫禁城和沈陽的故宮。但努爾哈赤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大部分發(fā)生在赫圖阿拉時代。所以,在我看來,它可以被稱作努爾哈赤之城。

  我們就從城中的塔克世故居說起。熟悉清前史的人都知道,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都被明軍所殺。

  努爾哈赤家族世襲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是建州女真的上層人物,但是由于女真部族之間的爭斗,到了努爾哈赤出生的時候,已家道中落。覺昌安于是依附于勢力強大的建州右衛(wèi)指揮使王杲,還將孫女嫁給了王杲的兒子阿臺。后來,王杲進犯遼沈,被明遼東總兵李成梁所殺。其子阿臺為報父仇,屢次騷擾明邊界。建州女真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為謀求上位,引導(dǎo)明軍攻打阿臺據(jù)守的古勒寨。覺昌安和塔克世進城勸說阿臺投降,不料明軍突然進攻?;靵y中,覺昌安父子被明軍誤殺。

  萬歷十一年,即1583年,為了報仇,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攻克圖倫城。此后,一直到稱汗前,努爾哈赤不停征戰(zhàn),征服了女真大部分部落。尼堪外蘭也被他斬首。但由于勢力尚未壯大,這期間,他沒有公開反明,并且多次向明朝納貢稱臣。

  稱汗兩年后,努爾哈赤認為時機已經(jīng)成熟。他以“七大恨”告天,作為誓師檄文,向明王朝公開宣戰(zhàn)。而“七大恨”的第一條就是“明無故生事殺吾父祖”。第二年,就發(fā)生了扭轉(zhuǎn)歷史的“薩爾滸之戰(zhàn)”。

  塔克世故居也是努爾哈赤的出生地,位于赫圖阿拉城的東部。這是一個典型的滿族院落,分東院和西院。滿族以西為尊,所以西院是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的居所。塔克世居東院。努爾哈赤出生在東院正房的東屋。傳統(tǒng)滿族民居的經(jīng)典元素在這里都可以找到。比如,院落樣式為正房加東西廂房的三合院;正房堂屋搭灶臺,東西兩屋建萬字炕;煙囪在房屋的側(cè)面獨立搭建,以炕道相連;門口立索倫桿。

  赫圖阿拉城內(nèi)最重要的地方自然是汗宮大衙門。它是一座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攢尖式建筑,居于城的北面,前面是一片開闊的廣場,兩邊各有一個荷花池。汗宮大衙門于1603年開始建造。這一年努爾哈赤44歲,距離他十三副遺甲起兵已經(jīng)過去了20年。他把最勇猛健壯的20年都交給了沙場,將曾經(jīng)內(nèi)斗不止的女真各部重新整合成了一個整體。在建造這個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之前,他就已經(jīng)有了建立獨立政權(quán)的想法,并為此開始準備。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噶蓋以蒙文字頭形體創(chuàng)制滿文,并頒行轄地推廣使用。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lǐng),初置黃、白、紅、藍四色旗,編成四旗。1615年,增設(sh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八旗制度自此確立。八旗兵戰(zhàn)時皆兵,平時為民,使軍隊具有了極強的戰(zhàn)斗力。1616年,在汗宮大衙門內(nèi),八旗大臣跪呈文書上滿文尊號,譯為漢文,意為“天任命的撫育諸國的英明汗”,國號“大金”,建元“天命”,史稱后金政權(quán)。自此,努爾哈赤每五天在這里召集一次朝會,商議軍政大事,由代善、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和額亦都等五大臣協(xié)助處理國政。

  在汗宮大衙門的斜后方,有一棟獨立的建筑,是汗王寢宮。這里是努爾哈赤與他的大妃居住的地方。努爾哈赤一生有四位正妻。從時間上推斷,住在汗王寢宮里的大妃應(yīng)是他最后一任正妻阿巴亥,即阿濟格、多爾袞與多鐸的母親。

  阿巴亥是清前史的女人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一位。她是海西女真烏拉部貝勒滿泰的女兒。為保住烏拉部不被建州女真所滅,阿巴亥11歲時被做首領(lǐng)的叔父布占泰親自送往赫圖阿拉城,與努爾哈赤成婚。阿巴亥成為大妃這一年是1604年,她14歲,努爾哈赤45歲。

  阿巴亥一直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這份寵愛也延續(xù)到了她的三個兒子身上。雖年紀尚小,努爾哈赤仍將八旗軍中的三旗交給他們分別掌管。阿巴亥也逐漸走進了權(quán)力中心。想來那時的汗王寢宮內(nèi),定會時常傳出阿巴亥的笑聲。但在她30歲這年,卻發(fā)生了一件震驚宮廷的事情。努爾哈赤的兩個側(cè)妃告發(fā)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有染。在審理過程中,諸貝勒、大臣又說,他們都目睹過大妃借宴會或議政之時,對代善眉目傳情。努爾哈赤對此又恨又惱,但因為他曾有言在先,百年之后,欲將諸幼子及大妃交由代善撫養(yǎng),而且女真人有收繼婚俗,即“父死,子妻其繼母”,加上又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代善如何不軌,所以努爾哈赤最終以竊藏財物的罪名,將阿巴亥廢掉。后世有人分析,這次事件可能是心懷野心的皇太極的一次陰謀,因為自此以后,不光是阿巴亥失了寵,代善的威信也一落千丈。

  但努爾哈赤可能還是喜歡阿巴亥的。僅一年之后,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又重新將阿巴亥立為大妃。這份重新獲得的尊榮并沒有持續(xù)太久,1626年,努爾哈赤癰病突發(fā)而亡,阿巴亥在皇太極和代善等人的逼迫下,自縊為努爾哈赤殉葬,結(jié)束了她短暫的一生。

  阿巴亥在赫圖阿拉城住了將近20年,是這座后金都城真正的女主人。但城中有關(guān)于她的痕跡卻不多。少女時代,她作為部族聯(lián)盟的禮物被送進了赫圖阿拉城,嫁給了一個可以做她爺爺?shù)哪腥?。她把青春留在了這里,為人妻,為人母,從懵懂少女成長為成熟的王妃。這座城里本該留下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但她卻是帶著恥辱離開的。那可能源于她作為女人的一次心動,卻被權(quán)力和嫉妒所利用,將她從巔峰拉入谷底。她最終也沒能逃脫權(quán)力的圍剿。殉葬的說辭,出自努爾哈赤的本意也好,出自皇太極的陰謀也罷,她終究沒有別的生路。從禮品到犧牲品,這就是她一生的寫照。甚至在她死后,也沒有逃過權(quán)力的愚弄。順治七年,因為她的兒子多爾袞攝政,手中握有重權(quán),她得以被追封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但僅僅過了一年,在多爾袞去世不久,她就被剝奪了封號,靈位也被逐出太廟。當人們徜徉在赫圖阿拉城,不停感慨一代帝王的英明神武時,不會有人記起她。這是一座男人的城,王的城,不需要她來點綴。她就像城中的塵土,隱匿在王的身后,微不足道。

  游一座城,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側(cè)面。來看帝王的人,自然喜歡看汗宮大衙門,也喜歡看正白旗衙門。后者是當時的正白旗旗主、日后的大清國皇帝皇太極處理旗內(nèi)軍政事務(wù)的地方。它建在汗宮大衙門東側(cè)的高臺之上,是一處青磚青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是赫圖阿拉城內(nèi)僅存的一處八旗衙門。文廟和啟運書院也很值得一提。赫圖阿拉城的文廟建于1615年,努爾哈赤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對孔子的尊崇,可能比很多人以為的時間還要早很多。啟運書院是努爾哈赤子孫的私塾。在朝鮮史料《建州紀程圖記》中有記載,1595年,努爾哈赤身邊就有一個紹興人,叫龔正陸,為努爾哈赤擬寫漢文文書,同時教授愛新覺羅的子弟漢文知識。入主中原的雄心,努爾哈赤或許在那時候就有了。

  在這篇小文的最后,我還想提一個經(jīng)常被旅游者忽略的地方——西大獄。這座監(jiān)牢自建成到努爾哈赤離開赫圖阿拉,只關(guān)押過一個人。他就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這又是一個令帝王的光輝蒙塵的人物。

  努爾哈赤起兵之時,褚英只有四歲。由于母親早逝,或許也緣于努爾哈赤想讓這個長子得到足夠的歷練,褚英一直被帶在父親身邊。兵營大帳、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就是他的成長環(huán)境。這造就了他既勇猛又暴烈的性格。在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戰(zhàn)斗中,褚英屢立戰(zhàn)功,甚得努爾哈赤的喜愛。29歲時,褚英受命執(zhí)掌國政,成了努爾哈赤默許的繼承人。但是,由于他生性殘暴、心胸狹隘,得罪了額亦都、費英東等五大臣和兄弟們,遭他們排擠,逐漸失去了權(quán)位。他不思悔改,反而焚香詛咒大臣和兄弟。努爾哈赤震怒,將他關(guān)至西大獄軟禁起來。1615年,在努爾哈赤于汗宮大衙門稱汗的前一年,褚英被處死,時年35歲。

  從此,努爾哈赤背上了殺子的惡名。

  故曲

  青山溝鎮(zhèn)頗為繁華,街兩邊店鋪林立,民宿、農(nóng)家院、燒烤店、山貨特產(chǎn)店,接連映入眼簾。不時看到外地牌照的車,天津的、河北的,吉林的,內(nèi)蒙古的,還有四川的。八月,學生都放了暑假,正是全家一起出游的時節(jié)。今天又趕上周末,省內(nèi)的游客也多。鎮(zhèn)子浸潤在一派濃濃的煙火氣中。

  在網(wǎng)上訂的客棧依雅河水而建,抬眼望去,滿目青山。與熱鬧的鎮(zhèn)子相比,這里安靜、靈秀。老板娘非常熱情。此前我們已經(jīng)在微信上聯(lián)系過,我還托她幫我預(yù)訂了《八旗山水謠》的演出票。

  簡單吃了點農(nóng)家午餐,我驅(qū)車前往滿家寨。因為剛剛下過雨,遠處的青山被煙霧籠罩著,宛如仙境。車子駛過青山溝鎮(zhèn)時,你會產(chǎn)生一種奇異的感受,一邊是煙霧繚繞的超凡勝境,一邊是車水馬龍的煙火人間。這就是寬甸滿族人世代居住的神奇之地。

  滿家寨里的建筑古樸典雅,有土樓、木閣樓,還有經(jīng)典的滿族平房和三合院。高大的樹木上掛著成串的紅燈籠,可以想象到了夜晚,這里會是另一番熱鬧的景致。大門右手邊有一面文字墻,是用女真象形文字寫的一首詩,旁邊有漢文的翻譯。詩中寫道:“在遙遠的大山面前,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我騎著彪悍的駿馬,三次向她求愛,都被她拒絕了。我很憂傷……”詩很長,詳細講述了每一次被姑娘拒絕的過程,但最后一段,詩人還是表達了想跟姑娘永遠在一起的愿望??磥恚瑢懺姷氖且晃话V情的男人。

  再往前走,遇到了一條可愛的小土狗,看模樣也就幾個月大。它安靜地蹲在那里,有點好奇地看著我。我招手讓它過來,它淡定地坐著,沒有任何表示。滿族人愛狗,不食狗肉。傳說是因為狗救過老罕王努爾哈赤的命。滿族人也愛烏鴉,原因也是它救過老罕王。我抬頭四處尋找,果然看到了索倫桿。那是滿族人在居所前立的一種木桿,頂端固定住一個敞口的木盒子,里面裝上米,用來喂食過往的烏鴉。沒走多遠,又看到一只白色的少年狗,趴在道邊陰涼處,顯得很悠閑。見到我走過,不叫也不躲,一副見過世面的樣子。

  一位工作人員可能見我走得毫無章法,走過來告訴我,滿家寨是國內(nèi)唯一集中展示滿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文化旅游景區(qū)。他指了一下掛在樹上的指示牌,這個院子是民俗園,有很多房間可以觀看滿族的非遺表演,你在別處不容易看到,可不能錯過了。我道了謝,正猶豫著先進哪個房間,一段二人轉(zhuǎn)旋律從不遠處傳來,我趕緊奔了過去。一支老年旅行團正興致勃勃地聽一對四十多歲的藝人演唱《小拜年》,我也找了個座位坐下。他們唱得很有味道,只是還沒聽盡興就結(jié)束了。

  接下來,我混在老年旅行團的隊伍里,又聽了東北大鼓,看了一段皮影戲表演。其實,即便只有一個游客,他們也會表演的。但我總覺得,一群人熱切的眼神和熱烈的掌聲中的表演,總歸會更有激情吧。

  老年旅行團的時間顯然沒有我充裕,從皮影館出來,他們就被導(dǎo)游拉到三合院去了。于是我獨自觀看了一個陌生的表演——燒旗香。兩個老者,一位少年,手持太平鼓,在一個擺著假豬頭的祭祀臺前,邊說,邊唱,邊舞。表演持續(xù)了兩分多鐘。從寬甸回來后,我查找一下相關(guān)資料,了解到燒旗香是滿族祭祀歌舞的一種。民間燒香大體分兩種,即燒太平香和還愿香。祭祀規(guī)模大小不等,一戶一姓祭祀通常進行三天三夜,同姓氏全家族共辦的祭祀長達七天七夜,其中含有滿族各種生活習俗的藝術(shù)再現(xiàn)。燒香祭祀必須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完成規(guī)定的程序,即“排神”“請神”“送神”“放神”,具有濃郁的滿族民間特色。

  燒旗香館的對面是一座建在高臺上的關(guān)帝廟,兩邊建了迷宮游戲——跑燈陣。迷宮很大,但是沒有人玩。想玩的人差不多都在隔壁院子里騎馬。繼續(xù)參觀了有些空蕩的圖騰館、藏品不多的民俗博物館,之后,我走進了一個擺滿了工藝品的房間。

  墻上掛著的幾幅刺繡吸引了我。它的花朵是用絲帶和綢帶繡成的,花瓣顯得特別逼真。我以前從未見過這種繡法。見我看得認真,一個頭發(fā)略長的中年男人走了過來,向我介紹說,這些都是工藝美術(shù)大師李老師的作品,刺繡技法是申請了國家專利的。怪不得。這種刺繡跟滿族有什么關(guān)系嗎?我問。他的手指向屋子盡頭,一個梳著盤發(fā)的中年女人正坐在桌前畫畫。那就是李老師。你要是喜歡哪個作品,李老師可以給你做詳細介紹。這時候又進來幾個游客,中年男人把我介紹給李老師,就去招呼其他人了。李老師說,她剛剛從某大學退休,滿家寨的經(jīng)營負責人與她是朋友,說服她在這里建了個工作室,順便把她的作品給游客展示一下。我跟她問起了刺繡,她說,靈感確實來自滿繡。我問,賣嗎?她說,當然。不過買的人不多。游客寧可把錢花在騎馬上,他們覺得那樣更值。說完,她若無其事地笑了。我在屋里轉(zhuǎn)了一圈,最終選了一套滿族傳統(tǒng)紋樣的布藝首飾,還有一個靈感來自八旗盔甲的魚形掛飾。她似乎很高興,耐心地給我演示項鏈如何佩戴,并且告訴我,這些都是她親手做的,在別處絕對買不到。魚形掛飾還申請了專利。她找到專利證書,讓我拍了照片。她說話始終不緊不慢,身上有一股不卑不亢的勁兒。其實我也很想買一幅刺繡,但她要的價格有點高,并且沒有一點降價的意思。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她。

  傍晚時分又下起了雨。開車到達劇院門口時,已經(jīng)沒有停車位了。將車停出去很遠,冒著雨,一路狂奔至劇院,找到座位后,屁股剛剛坐穩(wěn),演出的鐘聲就敲響了。

  雖然來之前在網(wǎng)上看了很多推薦的視頻,但真正置身于《八旗山水謠》的演出現(xiàn)場時,還是有點小小的震撼。滿族文化特色和原生態(tài)表演風格是它的兩大亮點。舞臺上有流水,有雪花,有真的戰(zhàn)馬,真的牛羊,有我童年時見過的大鞭子,甩出鞭炮般的脆響……

  令我印象最深的節(jié)目是“清音子弟書”表演。18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chuàng)作了一種新的鼓詞,只有唱詞,沒有說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稱為“清音子弟書”。在北京、沈陽等地流傳很廣,為市民階層所喜愛。滿族女作家葉廣芩在她的小說《狀元媒》中,對清音子弟書有比較細致的描寫,但我在讀小說時,也只能看到唱詞,無法想象它的曲調(diào)。我曾以為今生都無緣感知它的全貌,沒想到在《八旗山水謠》的舞臺上聽到了它優(yōu)美的旋律。對我來說,很意外,也很驚喜。

  演出結(jié)束后,演員們引導(dǎo)觀眾重新進入滿家寨。廣場上升起了篝火,屋檐上、草地上、樹木上亮起了彩燈。在音樂的伴襯下,演員們帶領(lǐng)觀眾一起翩翩起舞。一場狂歡拉開了帷幕……

  記憶

  博物館是盛放記憶之所。

  走進岫巖滿族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滿族源流展廳。這里以30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繪畫作品,全面地再現(xiàn)了滿族及其先祖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概貌。

  在滿族民俗這一部分,你會看到一處詳細復(fù)原的舊式滿族民居。屋里有滿族人標志性的萬字炕。南炕、北炕寬敞,可以住人,西邊的窄炕用來供祖宗板??簧箱佒瘘S油亮的炕席,炕沿是原木的。想來是被無數(shù)雙手在坐下時撫摸過,木頭十分光滑。側(cè)面對開門的炕琴,鑲著手繪花鳥的彩色玻璃。炕琴上摞著被褥和枕頭。南方人可能無法想象,疊被子也曾是東北人的一項專門勞動。一般來說,都由家里未出嫁的姑娘完成。比如我小的時候,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把所有人的被褥和枕頭疊好,摞到炕琴上。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想要疊得整齊,又保證不掉下來,是個技術(shù)活兒。家里人口多的話,被垛就幾乎頂?shù)搅伺镯?。除了病人,誰都不能睡懶覺。因為炕要打掃干凈,放上炕桌,一家人圍著吃早飯??坏墓δ苁呛芏嗟摹T顼堖^后,灶膛里扒出來的木炭火會被裝進鑄鐵的火盆,端到炕上。在嚴寒的冬季,一家人就靠著火盆和火炕上的余溫取暖?;鹋枥镆部梢月裆贤炼够蛘叩毓?,熟了的時候,滿屋都是香氣。那時的冬天,我從未感覺過冷,也從不會寂寞。孩子們可以坐在火炕上玩嘎拉哈,老人可以在炕上玩紙牌,大姑娘小媳婦坐在炕梢,倚在炕琴上,納鞋底,繡花。鄰居們喜歡互相串門,白天聊一聊東家長西家短,晚上就點上煤油燈,講一些狐仙、黃大仙的鬼怪故事。

  除了土豆、地瓜和炭火,這間展廳里有我前面提到的所有物件。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展廳里的風貌還是東北農(nóng)村的尋常景象。

  在這間能勾起很多東北人童年記憶的展廳里,外地人還可以親眼見識到“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養(yǎng)個孩子吊起來。

  窗戶紙不是普通的紙。從前,東北民間有專門制作窗戶紙的紙房子。我在小說《立冬》中有過描述:“……所謂剁繩頭子,是造麻紙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將原料先剁碎。原料包括蘆葦、蒲棒草、花麻、線麻以及一些廢舊的繩頭子。這活雖然不需要什么技術(shù),但也講究個細心和耐心。因為剁得越碎,紙造出來就越細膩結(jié)實?!边@種紙我小時候見過。因為里面充滿了纖維,所以不容易被撕破。窗戶紙為什么要糊在外面?其實是個物理問題。因為東北的冬天極為嚴寒,所以室內(nèi)外溫差很大。窗戶處在冷熱交織的中心,朝著屋里的那一面會經(jīng)常產(chǎn)生水汽。如果將窗戶紙糊在里面,肯定要被水汽浸泡脫落。條件好一些的人家還要將窗戶紙撣上蘇子油,既防水,又透光。我讀小學的時候,窗戶都用上了玻璃。但窗戶紙在東北并未絕跡。它有了個新用途——溜窗縫。將窗戶紙裁成條狀,抹上糨糊,貼在所有能進風的縫隙上——當然,還是糊在外面。那時的中小學生,每年入冬前,都在學校里參加過這項勞動。

  展廳里實景民居的窗戶,是標準的傳統(tǒng)兩扇式格子窗。上面一扇向上開,房梁上吊下來個鉤子,可以將窗扇鉤住。小的時候,我的爺爺經(jīng)常在睡覺之前關(guān)上窗戶,將他的褲子掛在那個鉤子上。下面的窗扇是插在木窗框上的。到了夏天,將窗扇從窗框里抽出來,風就可以無拘無束地吹進來。我呢,也可以無拘無束地從窗口直接跳到外面去。每到那時刻,我都覺得窗子一下子大了好多。

  離炕琴不遠的地方,從房梁上吊下來一個嬰兒悠車。悠車一般是木質(zhì)的,橢圓形,兩端上翹,像秋千一樣吊在炕沿的上方。每個小嬰兒睡悠車的時間都不長。因為一旦他學會了坐著,就很容易從里面掉出來。每個孩子在學會了走路之后,都會特別迷戀悠車。對他來說,那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玩具,是這世上最舒服的地方。但是,這時候,那里面通常已經(jīng)睡著更小的弟妹了。他們還不懂得享受這個玩具,只知道睡覺。我一直覺得悠車是一種有點殘忍的東西。不過,滿族人在發(fā)明它的時候,卻完全源于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和愛?!蛾P(guān)東舊風俗》記載,滿族人游獵尚未定居時,因山林中毒蛇野獸出沒,把不會走路的小孩放在地上不安全。于是,他們便想出“吊起來”的辦法,用獸皮制成兜狀的吊袋,兩端掛在林中大樹上。

  至于“姑娘叼著大煙袋”,多少有點夸張。只有老太太才有資格天天叼著大煙袋。姑娘們最常做的事,不是抽煙,而是給長輩們裝煙袋。將旱煙葉子揉碎,裝到煙袋鍋子里。要裝得恰到好處,不松不密,點得燃,吸得久。裝得不好可以被視作不孝順。

  滿族服飾廳展出了各種滿族先民服飾、清代滿族服飾以及各種飾品。其中,清光緒晚期的緞面馬甲、清末的靰鞡鞋、清代的扁方都很有滿族特色。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我注意到一件以前沒有見過的織物——補子。補子也被稱為“胸背”或“官補”,是明清時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織綴的一塊圓形或方形織物。根據(jù)官位不同,紋樣形式也不同。這塊補子是清代的,圖案是一只猛獸,而非飛禽,因而可以推知這塊補子的主人是一名武官。補子是封建等級制度最典型的標志。就拿清代武官的補子來說,一品的紋樣是麒麟,二品是獅,三品是豹,四品是虎,五品為熊,六品為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為馬。透過這件輕薄的小小織物,我們可以窺見封建官場令人窒息的尊卑等級,它被統(tǒng)治者化身成一個個抽象的符號,時時刻刻鞭策著人,也捆縛著人。

  服飾廳里還有件有趣的藏品——肚兜。滿族男女老幼皆戴肚兜。貼在胸前,系于腰腹。滿人制作肚兜很講究,兜嘴按本旗所屬的顏色,鑲一寸寬彩色布條,繡上吉祥字和圖案。小孩子繡上長命百歲,成年男人繡吉祥如意,女人則繡花卉。如遇本命年,則一律穿戴紅肚兜。

  滿族民間文化藝術(shù)展廳應(yīng)該是最引人注目的展廳了。這里面展示的滿族民間剪紙、皮影和刺繡,都在2008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滿族刺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枕頭頂繡”。在保存下來的滿族民間刺繡作品中,枕頭頂繡品類最全、佳作最多。

  過去,在滿族的婚禮上,新娘要把自己繡的枕頭頂繃在苫布簾子上“晾嫁妝”,并由親友們品評。婚禮后,新娘還要將枕頭頂作為見面禮送給婆婆或妯娌,以使自己融入這個家庭。收到的人會將枕頭頂珍藏起來,作為紀念之物。有的則會在將來女兒長大成親時,作為家珍相贈。還有的人會在自己臨終時將枕頭頂隨葬或一起火化。由此可見枕頭頂刺繡在滿族婦女的一生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滿族刺繡最具特色的技法是割繡。是把兩個厚挺一些的面料緊貼一起,在繃子上固定好,待繡好圖案后,用利刀從中間割開,形成兩個花色相同、構(gòu)圖對稱的繡品。割繡技法在枕頭頂刺繡中運用得尤其廣泛。

  皮影戲在明清時期傳入岫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岫巖皮影與普通皮影的區(qū)別,在于它傳承和發(fā)展了滿族特有的文化,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岫巖民間剪紙藝術(shù)形成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滿族剪紙獨有的一種形式,就是掛箋。過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會將其懸貼于門窗橫額、室內(nèi)大梁等處,像招展的鏤空彩旗,增添著節(jié)日氣氛,祈求著一年的平安順遂。岫巖剪紙因為滿族特色鮮明,近年來已經(jīng)有多幅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滿族傳世文物廳展出的都是一些比較珍貴的文物,包括遼金瓷器、明代陶器、清代銅器、鐵器、木器等。其中,清代乾隆年間的《奉天誥命》長卷是一件很稀有的藏品。這幀長卷為絲織品,軸寬33.5厘米,長308厘米。雖歷經(jīng)近300年的滄桑,依舊顏色鮮艷、質(zhì)地良好。它的正面采用當時非常先進的緙絲工藝制成,上面均勻地分布著如意云紋圖案。左側(cè)為金黃色,右側(cè)為灰白色。金黃色部分為滿文,灰白色部分為漢文。文字后面蓋有滿文和漢文兩枚刻有“制誥之寶”的朱紅方印。這件藏品是1975年在岫巖縣興隆鄉(xiāng)發(fā)現(xiàn)的。據(jù)《岫巖縣志》記載,乾隆十六年,有位滿洲正白旗將領(lǐng)彰武太,在陪同乾隆皇帝打獵時,突然遭遇兩只猛虎。危急時刻,彰武太表現(xiàn)得非常勇猛沉著。他先用火槍打死一只老虎。當另一只虎撲過來時,他來不及開槍,就用槍桿猛擊老虎咽喉,直到老虎斃命。乾隆皇帝大悅,嘉獎其為錦州副都統(tǒng)。后來,乾隆皇帝又封其父為“資政大夫”,封其母閆氏為“夫人”。這就是這幀“奉天誥命”文書的由來。

?  酒香

  車子駛過熱鬧的小鎮(zhèn)市集,進入了只容兩輛車并行的鄉(xiāng)村公路。周圍逐漸安靜下來,滿眼只剩下兩邊成熟的莊稼。如果不是前面有一輛很像觀光旅游用的大巴車,我可能會懷疑自己走錯路了。直到前方出現(xiàn)了一座被黃金琉璃瓦覆蓋的彩色牌樓,霽藍底上用金色的漢文和滿文寫著“白酒古鎮(zhèn)”,我的心才徹底放下來。汽車穿過牌樓,又走了有一會兒,終于抵達目的地。我禁不住想起了那句俗語,“酒香不怕巷子深”。

  大巴車確實停在了這里。車里下來的人都在中年以上。有一些女人穿著漢服,還有幾個女人穿著旗袍。男人中,有一些胸前挎著長焦相機。在進入景區(qū)后,我不時碰到他們在拍照。女的都稱呼男的某某老師。

  這是一處仿古建筑群。青磚青瓦,樹木蔥蘢。有亭臺樓閣,有小橋流水,有戲臺,還有古城墻,確實很適合拍古裝照。但與別的仿古建筑群不同的,是這里不時出現(xiàn)的酒元素。一進大門,就可以看到用樹枝編制的大酒海。再往里走,兩邊鑲在墻上的展示柜里,擺放的都是遼代瓷器。提示文字寫著:遼代酒具展。隱藏在回廊里的一組銅雕像,除了四個人物,中間赫然擺放著一個酒壇子。靠近馬路的一排老房子,門前立了一塊石碑,刻著“御酒釀造坊”。門上掛著暗紅的牌匾,寫的是“滿族第一坊”。離這里不遠,有幾座高大的糧倉,外墻糊著平整的黃泥。不用說,如果這里曾經(jīng)存過糧食的話,一定也是用來釀酒的。就算是不知道愛新覺羅皇家博物院景區(qū)歷史的人,看至此處,恐怕也猜出幾分,這里與“御酒”有著密切的淵源。

  法庫縣半拉山村的釀酒歷史,要從遼代說起。因土地肥沃,水質(zhì)優(yōu)良,盛產(chǎn)糧食和瓜果,半拉山村是一處天然適合釀酒之地。在遼代,這里有一座名為溪井院的燒鍋釀酒作坊,所產(chǎn)佳釀專供遼皇室享用,是遠近聞名的御酒生產(chǎn)地。這溪井院便是愛新覺羅皇家博物院的前身。遼地處于中國北方,冬季寒冷,舉國上下皆好酒。最有名的應(yīng)該就是遼穆宗了?!镀醯尽分杏杏涊d:“帝年少,好游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被实廴绱?,自然上行下效。這樣一個全民都喜歡飲酒的國家,釀酒業(yè)必然很繁榮。

  中國燒酒(即白酒)的起源是學術(shù)界長期爭論的話題,一直眾說紛紜。在時間上有漢、唐、宋、金、元等觀點。但縱觀史書文獻,宋代之前并無與蒸餾酒相關(guān)的明確文字記載。宋以前的“燒酒”,一般指低溫加熱處理的谷物發(fā)酵酒?!罢艟啤闭f的也不是蒸餾酒,而是指對酒加熱。2006年,吉林省大安市出土了整套的遼代制酒燒鍋用具,如此看來,遼代的蒸餾制酒技術(shù)在中國出現(xiàn)得是比較早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說,至少在遼代,東北地區(qū)的釀酒技術(shù)在中國處于領(lǐng)先水平呢?

  在釀酒技術(shù)這么先進的地區(qū),能成為專門釀造宮廷御酒的作坊,愛新覺羅皇家博物院的歷史可以說是相當輝煌的。

  如今在景區(qū)里已尋不到遼代古跡的影子,只有展示柜里的瓷器在安靜地展現(xiàn)著這一部分歷史。那些具有鮮明遼瓷特征的雞冠壺、鳳首壺,其實有很多用途,并非遼代專門的酒具。但誰又能說,可以拴在馬背上的雞冠壺里沒盛過酒呢?

  遼代以后,在金、元、清三個朝代,這里也一直是皇室御酒的生產(chǎn)地。1635年,也就是后金天聰九年,釀酒坊更名為祖家坊燒鍋。在清代,釀酒坊的管理者也逐漸演變成了愛新覺羅皇室家族的人。這里古老的釀酒技術(shù)最終被他們掌握。他們又將滿族獨有的釀酒方法融合其中,使御酒更符合滿族人的口味。

  與清代釀酒歷史有關(guān)的古跡,在景區(qū)里有多處。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酒海。作為一種獨特的貯存酒的容器,酒海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唐代,白居易就在詩中寫過,“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酒海的制作過程很復(fù)雜。先用荊條或木材編織成大簍,然后內(nèi)壁以血料、石灰等作為黏合劑,糊以上百層麻茍紙和白棉布,最后再用蛋清、蜂蠟、熟菜籽油等以一定比例涂擦、晾干。特殊的工藝使得酒?!把b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滿族酒海在制作用料上與漢族傳統(tǒng)有所不同。漢族制作酒海的血料用的是豬血,滿族酒海則用鹿血。酒海存酒事實上也是古代釀酒工藝的最后一道工序。由于酒海特殊的材質(zhì),蜂蠟、麻紙、蛋清、血料這些有機物質(zhì),會在酒的長期浸泡下,將自身的香味和顏色溶解到酒里,從而影響酒的最終色澤和口味。血料是制作酒海的重要原料,故而滿族酒海盛放過的酒,在口味上肯定會有些獨特。滿族釀酒工藝的另一大特點,是在酒曲的制作上會加入一些東北特有的原料,比如人參、鹿茸等。這也會影響酒的口味。愛新覺羅皇家博物院里保存有清代流傳下來的酒海,不過已很少對外展出。

  古代將釀白酒的作坊稱為燒鍋。這里的“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釀酒器具。清代制酒大石鍋也是愛新覺羅皇家博物院里的特色藏品。此石鍋內(nèi)外兩層均為石材,由48塊石片組成。因為通過石鍋蒸餾所釀的酒,遵循古法、風格獨特,所以這口石鍋也被譽為“滿族釀酒文化第一鍋”。

  長度達一公里的“皇家第一酒窖”也不能不提。走在里面,不僅能聞到陳年老酒的濃香,還能從壁畫上了解到滿族的源流以及清朝的歷史。

  景區(qū)內(nèi)還有一個古舊石槽。據(jù)說當年燒鍋坊鼎盛時期,來此買酒的商人絡(luò)繹不絕,石槽就是他們用來喂馬拴馬的。

  拍照的那群人似乎已經(jīng)完成了一些滿意的作品。我看到他們將帶來的錫箔墊鋪在地上,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聊天、休息、翻看照片。我猜想他們或許是老年大學攝影班的學員,也可能是漢服社的成員。拋開釀酒文化的歷史不說,單看環(huán)境,這里也算得上一處古樸幽雅的園林。而且由于遠離市區(qū),游人不密集,因而漫步于此,會有種難得的輕松感。

  乾隆皇帝應(yīng)該來過這里多次,景區(qū)內(nèi)有很多他的題詩和題字。待月亭前就有一副他寫的對聯(lián),“雨霽層巒看芙蓉朵潤,風輕幽澗聽琴筑聲清”。如果他描寫的景致是有感而發(fā),那么可以想象,當年這里的風景也是十分宜人的。

上一篇:杏樹的脾氣

下一篇:威尼斯主題變奏

贊0